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考点:病毒性肝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13

  7、胆固醇(Ch)测定:

  Ch在肝细胞微粒体内合成,严重肝损害时Ch下降。如患者黄疸进行性加深,而Ch下降(胆胆分离)表明肝细胞严重坏死。

  “一高三低”现象(TBIL↑,PTA、Ch、ALT↓)是重症肝炎的实验室指标,也是重肝发展至晚期及预后不良的征兆。

  8、血氨测定:肝性脑病时升高。

  (二)病毒标志物检测:

  1、甲型肝炎:

  抗HAV-IgM 现症感染。

  抗HAV-IgG 既往感染,获得免疫。

  HAV颗粒 粪便中检出。

  2、乙型肝炎:

  血清HBVM测定(三大抗原抗体测定)

  HBV-DNA定量 血清及肝组织均可检出。

  HBV-DNAP 不常用。

  3、丙型肝炎:

  抗HCV-IgM 急性期及慢性感染复制期

  抗HCV-IgG 非保护性抗体,长期存在

  HCV-RNA定量 病毒复制指标,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

  肝组织HCAg 免疫组化法。

  4、戊型肝炎:

  抗HEV-IgM和IgG 近期感染指标。

  HEV颗粒 粪便中发病2周内检出。

  5、丁型肝炎:

  血清HDAg 急、慢性期均可检出。

  抗HD-IgM 急性早期、慢性感染HDV复制。

  抗HD-IgG 慢性HDV感染持续升高。

  HBV+HDV (混合)抗HBc-IgM(+)。

  HBV+HDV (重叠)抗HD-IgM(+)。

  抗HBc-IgG(+)抗HBc-IgM(-)。

  肝组织HDAg 免疫组化法。

  HDV-RNA 分子生物学。

  (三)肝穿刺活检:

  判定慢性肝炎病变程度,免疫组化查肝炎病毒型别。

  (四)超声检查:

  动态观察肝、胆、胰、脾形态学变化。长期携带者应作为常规检查以明确组织结构的变化。

  (五)其他检查:

  血、尿常规,AFP测定。

  六、诊断:

  (一)流行病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生化及病原学检测)

  (四)病理诊断: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 流行病资料:接触史、注射史、血制品应用史、不洁饮食史。

  (2) 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腹胀。

  (3) 体征:肝肿大、压痛、肝区叩痛、患儿肝大明显,脾大多见。

  (4) 血清ALT活力增高。

  (5) 病原学检测阳性。

  2、急性黄疸型肝炎:

  符合以上5条,血清胆红素>17.1umol/L或尿胆红质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3、慢性肝炎:

  (1) 既往有乙、丙、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超过半年。

  (2) 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3) 发病日期不明或无肝炎史,但影像学或肝活检符合慢性改变或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也可作出相应诊断。

  (4) 肝损害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4、重型肝炎:三型诊断按临床表现部分所述内容进行。

  5、淤胆型肝炎:

  6、肝炎肝硬化:

  七、鉴别诊断:

  (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1、溶血性黄疸:

  2、肝外梗阻性黄疸:

  (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非嗜肝病毒:EBV、CMV、腮腺炎病毒等。

  2、感染中毒性:

  3、药物性:

  4、酒精性:

  5、血吸虫病性:

  6、肝豆状核变性:

  八、预后:

  (一)急性肝炎:预后好,妊娠期合并戊肝病死率高,达20%左右。

  (二)慢性肝炎:乙肝10%,丙肝50%转为慢性,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三)重症肝炎:预后差,死亡率达70%以上,治疗及时,并发症少者相对较好。

  (四)淤胆型肝炎:急性预后好,慢性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五)肝炎肝硬化:预后差。

  九、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原则: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损肝诱因。

  (一)急性肝炎:

  1、休息,卧床休息至病情缓解。

  2、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3、药物治疗:

  (1) 维生素类:维生素B6、C、E等。

  (2) 保肝药物:1~2种口服或肌注。

  (3)消化道症状重、呕吐者可补充10%葡萄糖+VitC。

  (4)黄疸明显、上升快,可静点清开灵,茵栀黄注射液等。

  (5)有重肝倾向者及时按重肝治疗方案进行。

  4、抗病毒治疗:适用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常用:α-干扰素300万μ,隔日一次

  肌注,疗程3~6月。同时合用利巴韦林800~1000mg/日,口服,疗效可达70%左右。

  (二)慢性肝炎:

  1、休息:急性发作适当休息,好转后动静结合。

  2、饮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禁饮酒。

  3、改善肝功能:

  轻度:维生素类和一般保肝、降酶药。

  中重度:加强保肝、支持治疗(人血白蛋白、肝安等)。

  4、免疫调节治疗:胸腺素、胸腺肽、香菇菌多糖片等。

  5、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相当首选干扰素,也可先用拉米夫定将病毒由高复制转为低复制后再用干扰素抗病毒,抗纤维化,并辅以苦参素升白细胞及抗病毒。

  (1)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抗病毒药,能够刺激单核巨噬系统产生防御性的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保护肝脏抗纤维化,抗肿瘤。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指征:慢性病毒性肝炎及代偿期肝硬化

  a、HBV复制:HBeAg、HBV-DNA(病毒定量106拷贝/毫升)或抗HBc-IgM阳性。

  b、肝脏轻度炎症活动,ALT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即400单位/毫升,2---4倍效果最佳。

  干扰素治疗丙肝的指征:

  a、血清HCV-RNA阳性或抗HCV阳性。

  b、ALT升高或肝穿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

  干扰素的剂量和疗程:

  a、剂量:3MU~6MU/次(HBV)。3MU/次(HCV)。

  b、用法及疗程:3次/周,肌注,疗程6月~1年(HBV)。6月~1年或更长,联用利巴韦林800~1000mg日/次(HCV)。

  300万单位---每日一次达一月后改为隔日一次共9个月

  500万单位---每日一次达一月后改为隔日一次共4--6个月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