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临床操作指导》预习笔记:硬膜外间隙阻滞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1-12

  硬膜外间隙阻滞

  【准备】

  1.麻醉前对病人的评估:

  (1)确定ASA分级,禁食、禁水6小时。

  (2)适应症:麻醉:理论上硬膜外阻滞适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镇痛:包括产科镇痛、术后镇痛及一些慢性疼痛的镇痛常用硬膜外阻滞。

  (3)评估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是否合作,脊柱是否畸形,是否存在低血容量、穿刺部位感染、凝血系统异常,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合并症)。

  (4)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较大,为预防中毒反应,麻醉前可给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对阻滞平面高、范围大或迷走神经兴奋型病人,应同时加有阿托品,以防心率减慢,术前有剧烈疼痛者适量使用镇痛药。

  2. 物品准备:

  (1)麻醉相关监测的准备与连接:ECG、NIBP、SpO2、PETCO2。

  (2)急救用具及急救药物、麻醉机、气管插管用具等。

  (3)局部麻醉药物与穿刺用具的准备:一次性使用硬膜外麻醉穿刺包、消毒剂、局部麻醉药。

  【操作】

  1.体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时头前屈垫枕,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背部与床面垂直,平齐手术台边沿。若患肢不能屈曲,可取被动体位,健肢屈曲。

  2.穿刺点的确定: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通常上肢穿刺点在胸3-4棘突间隙,上腹部手术在胸8-10棘突间隙,中腹部手术在胸9-11棘突间隙,下腹部手术在胸12至腰2棘突间隙,下肢手术在腰3-4棘突间隙,会阴部手术在腰4-5间隙,也可用骶管麻醉。确定棘突间隙,一般参考体表解剖标志。如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7棘突;两侧肩胛岗联线交于胸3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胸7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腰4棘突或腰3-4棘突间隙。

  3.穿刺方法:先行皮肤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周围30cm,消毒后穿刺点处铺无菌孔巾,检查穿刺针与针芯是否匹配。直入穿刺法:在所选择的穿刺点棘突间隙中点做局麻,左手拇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皮肤进针,依次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和棘间韧带进入黄韧带,有坚韧感,取出针芯,接玻璃注射器,然后边试阻力,边进针,一旦突破黄韧带则阻力消失,犹如“落空感”,同时注气或液无阻力,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轻轻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确定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后,即可经针蒂插入硬膜外导管。插管时应先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然后即行置管,导管再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针拔出后,调整后导管在硬膜外的长度,然后在导管尾端接上注射器,注入少许生理盐水,如无阻力,并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即可固定导管。病人缓慢转为平卧位。

  4.注入药液及监测平面:先注入局麻药试验剂量3~5ml,判断无局麻药中毒及全脊麻现象后,测定试验剂量产生的神经阻滞节段,注入后续药量。根据穿刺部位和手术要求的不同,应对局麻药的浓度作不同的选择。以利多卡因为例,用于颈胸部手术,以1%~1.3% 为宜,浓度过高可引起膈肌麻痹;用于腹部手术,为达到腹肌松弛要求,需用1.5%~2%浓度。此外,浓度的选择与病人全身情况有关,健壮病人所需的浓度宜偏高,虚弱或年老病人,浓度要偏低。测定平面方式采用酒精棉球测试温觉减退或消失平面,针刺皮肤试痛测试痛觉减退或消失平面,观察运动神经麻痹情况测试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5.观察监测仪显示数据及病人情况,调整输液速度。

  【注意事项】

  1.穿破硬脊膜:意外穿破硬脊膜约占硬膜外穿刺的1%。一旦穿破硬脊膜,可将适当剂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则变为脊神经阻滞。如仍需硬膜外阻滞,可上移一个椎间隙重新穿刺置管,使硬膜外导管头端远离已穿破的硬脊膜处。但应考虑经此硬膜外导管注药后有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可能性。

  2.全脊麻:将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麻。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压骤降,甚至心脏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4.脊髓直接损伤:在腰2以上行硬膜外穿刺,因动作粗暴或操作不熟练,在穿破硬脊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针可导致脊髓直接损伤。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