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考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2-12

 考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

  1.考情分析

  【考查重点】语文教学基础知识与教学能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基本题型】单选、分析

  【备考建议】厘清文学发展脉络,熟记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和特色

  2.知识积累

  (1)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教学方法

  (5)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②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③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④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⑤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⑥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学评析

  ①评析要点

  a.教学目标;b.教学片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c.导入设计;d.作业设置。

  ②注意事项

  a.从正反面进行评析:一般来说,正面的多于反面的;b.“是否体现课程特点及课标理念”进行评析;

  c.要抓住关键字眼评析;d.分点作答、多点作答;e.根据分值,确定答题的量。

  ③答题思路

  a.审题思路:审题干,明考点;读材料,划句子;析句子,找理论。

  b.答题步骤:破题,就题答题;分析,有理有据;评价,收束总结。

  (7)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促进的原则;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五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和行为标准。

  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地位作用分析法;课题分析法;例题分析法;学情分析法。

  ③教学过程的设计

  a.导入:直接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质疑导入;审题导入;介绍作者导入;以旧引新法。

  b.结束语:总结式;争鸣式;拓展式;阅读式;活动式;作业式;评价式。

  c.课堂教学提问: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针对实际,难易适度;顺序得当,发展思维能力;结构恰当,层次分明;根据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

  d.课堂作业的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层次性;有启发性;形式多样化。

  3.题型示例

  (1)下列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理念理解有误的(  )。

  A.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学习更加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B.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讲授法。

  C.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

  D.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盲目地学习,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1)【答案】C。

  (2)为下面文章设计一则教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 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渎 wù,动词,厌恶)

  ③为宫室之美(读 wèi,介词,为了)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虚词:所、使、如、则、而、弗、于、为、之、非、独。

  (2)实词:欲、苟、丧、蹴、屑、加、已、谓。

  (3)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

  (4)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向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三)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 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四)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五)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六)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板书

  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义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做到了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的目的,但是课堂的整体氛围还不够积极主动,未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课堂过于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或形式。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