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在教师招聘中的重要性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2-31
中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诗歌鉴赏是常见的考查模块。笔试阅读考查中小部分是课内篇目,大多为课外篇目;面试中基本都是课内篇目。
一、笔试
(一)题型分类
1.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考查诗歌鉴赏的最大模块,此部分通常设置一首诗歌,或两首内容、表达、手法相似或相关的诗歌,后跟3-4题。考查范围覆盖关键字词、表达手法、艺术特色等等。
2.教学设计。
由于诗歌篇幅较短,涵盖内容多,具备节省纸张的天然优势,因此,诗歌教学也可能出现在教学设计中。内容基本为课内篇目,考查形式有如下两种:
1设计教学
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应具备此类基本素养:1.熟悉课本内容,熟悉课内诗歌的知识点,如字词、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作家作品等知识,此部分为输入型积累;2.熟悉教学流程,熟悉各环节所涉及的活动,能从诗歌相关知识中迅速筛出重难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此部分属于输出型积累。在此过程中,考生须注意,输入型积累,积累的是知识,输出型积累,积累的是讲授方法。
2评价学生
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应具备此类基本素养:A.熟悉诗歌知识点;B.熟悉教学流程,熟悉各环节所涉及的活动;C.熟悉学情;对课程设计有完整的评价。
3.鉴赏类。
近些年,教师招聘考试涌现出一类新题型,即给出一个或几个主题,要求考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写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比如:“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简述苏轼诗词的风格。”“结合《琵琶行》中的具体诗句简述作者从几方面刻画了琵琶女这个形象的”。在这类题型中,考查点可能涉及到内容,可能涉及到艺术特色,也可能涉及到作者风格等等。
(二)答题思路
在教师招聘考试的诗歌鉴赏模块中,除了相关知识的掌握,答题套路也要有一定了解。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设题的出发点可能是字词句含义、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炼字等方向,如“整首诗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思乡的情感?”“第二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有何表达效果”,或者某一个字用得好在哪。无论问题怎么设,但落脚点大多都在情感上。基于这种设题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答题方式,即语言点---知识点---情感。例如: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首先,语言点。题干中点明了对比的手法,反映在语言上,我们须将这个“对比”找出来,是什么跟什么进行对比,是环境对比,时间对比还是情感对比或其它;其次,这种对比手法通常会起到什么作用;最后,对情感表达的意义所在。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可以作如下回答:
“欢笑情如旧”有喜的一面,流露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萧疏鬓已斑”写出了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已衰老,这是悲的一面。(语言点)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必发跌宕(知识点);诗人采用喜悲的对比,衬托出诗人此时感慨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心情(情感)。请考生们要正确使用这种方法。
二、面试
在教师招聘面试中,依据各地考情,考试当地现行教材中的诗歌都可能成为考试篇目,所以诗歌的讲解方式就成为考生一定要掌握的授课技能。在这里,我给考生提供一种主要环节的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本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适合叙事诗)
读过本诗后你有怎样的感受?(适合“景/物/事---抒情”等结构的诗歌)
深入研读: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事物?(分析意象)
这些景物联合起来描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描述意境)
从中你体会出了怎样的情感?(落脚情感)
拓展延伸:品词析句/对比阅读
这是一种意象—意境—情感的设计思路,也是诗歌讲解中较为直接简便的一种思路。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凄冷、孤独)
深入研读: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藤、树、乌鸦、桥、水、人家、路、马、夕阳、人)
这些景物联合起来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借助老树枯藤,黄昏中的乌鸦,小桥边的人家,古老道路上的瘦马,夕阳下的游子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游子思念家乡的意境。)
从中你体会出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一种凄凉悲苦的情感)
拓展延伸:对比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谈谈两首同是写秋的诗从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诗歌鉴赏的考查包括对某一篇诗歌的鉴赏,对诗歌基础知识的考查可能渗透在笔试的各个模块中;同时诗歌的讲授思路也十分重要,这不但表现在考生要会讲诗歌鉴赏课,同时要学会将这个思路推广到文学类文本的讲授和分析中。因此,诗歌鉴赏在整个教师招聘考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