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8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