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护士资格证重点辅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3-13
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的小动脉,小静脉也常受累。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一、病因
1.外来因素 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2.内在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及遗传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缺血期 此期以血管痉挛为主,出现肢端发凉、怕冷、小腿酸痛,足趾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抽痛,被迫停下,休息后疼痛可缓解,但再行走后又可发作,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少部分病人可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出现下肢浅小静脉条索状炎性栓塞,局部皮肤红肿、压痛,约经2周可逐渐消失,然后又在另一处发生。
2.营养障碍期
休息时也不能满足局部组织的血液需求,故病人足趾部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夜间尤甚。这种现象称之为静息痛(休息痛)。此时,足与小腿皮肤苍白、干冷,肌肉萎缩,趾甲增厚,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3.组织坏死期
患肢动脉完全闭塞,发生干性坏疽,先见于第一趾尖端,可延及其他各趾或更高平面。此后,坏死组织可自行脱落,在残端留下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转为湿性坏疽,常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三、辅助检查
1.特殊检查
(1)测定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
(2)测定皮肤温度:若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温降低侧肢体动脉血流减少。
(3)检查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情况:若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常提示血流减少。
(4)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病人平卧,患肢抬高45°,持续3分钟,若出现麻木、疼痛、苍白或蜡黄色者为阳性,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让病人下肢自然下垂于床缘以下,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正常。若超过45秒且皮肤色泽不均匀,进一步提示患肢存在动脉供血障碍。
阳性提示患肢存在动脉供血障碍。
2.影像学检查
(1)肢体血流图(CTA)
(2)超声多普勒检查
(3)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般治疗
1)严禁吸烟。
2)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
3)患肢应进行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4)止痛:当患肢出现溃疡、坏疽或继发感染时,疼痛更为严重。一般镇痛药物常难以奏效,可适当使用吗啡或哌替啶类止痛剂。
(2)药物治疗:适用于早、中期病人。
1)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2)预防或控制感染
3)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补气养血辅以活血化淤等。
(3)高压氧疗法
(4)创面处理:对干性坏疽创面,应在消毒后包扎创面,预防继发感染。
2.手术治疗
(1)动脉重建术
(2)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3)大网膜移植术
(4)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5)截肢术:肢体远端坏死已有明确界限者,或严重感染引起毒血症者,需作截肢(趾、指)术。
五、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2.焦虑 与患肢剧烈疼痛、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有关。
3.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肢端坏疽、脱落有关。
4.活动无耐力 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5.潜在并发症:术后切口出血和栓塞。
六、护理措施
1.控制或缓解疼痛
(1)绝对戒烟。
(2)肢体保暖:应注意肢体保暖,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
(3)有效镇痛:对早期轻症病人,可遵医嘱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缓解疼痛。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若疼痛难以缓解,可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2.减轻焦虑。
3.预防或控制感染: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2)预防组织损伤;
(3)预防继发感染;
(4)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4.促进侧支循环,提高活动耐力。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运动
1)平卧位: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2~3分钟。
2)坐位:双足自然下垂2~5分钟,作足背屈、跖屈和旋转运动。
3)患肢平放休息2分钟;如此重复练习5次,每日数次。
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七、健康教育
1.劝告病人坚持戒烟。
2.体位 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告知病人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站或坐)不变,以免影响血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腿搁在另一腿膝盖上,以防腘动、静脉受压和血流受阻。
3.保护患肢 切勿赤足行走,避免外伤;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寒;穿棉袜子,勤换袜子,预防真菌感染。
4.指导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局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