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护士资格证重点辅导: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5-15
中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骨折概述
一、病因
直接暴力 |
压轧、撞击、火器伤等 |
间接暴力 |
高处坠下足部着地引起脊椎骨折 |
肌肉牵拉 |
掷手榴弹用力不当引起肱骨结节撕脱骨折 |
疲劳性骨折 |
长途行军导致第2、3跖骨骨折 |
病理性骨折 |
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发生的骨折 |
二、分类
|
分类 |
概念 |
举例 |
按与外界是否相通 |
闭合性骨折 |
骨折端与外界不通 |
—— |
开放性骨折 |
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易感染 |
骶骨骨折刺破直肠;耻骨骨折刺破膀胱 | |
稳定性分 |
稳定性骨折 |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 |
完全性骨折及横形骨折、嵌插骨折 |
不稳定性骨折 |
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 |
楔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
按程度及形态分类 |
不完全骨折 |
骨骼没有完全中断 |
青枝骨折、裂缝骨折 |
完全骨折 |
骨骼连续性完全中断 |
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骨折和骨骺分离 |
三、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
休克 |
较大的骨折或多发性骨折,可因大量出血和剧烈疼痛,引起失血性休克和神经性休克,如骨盆骨折及大腿骨折 |
发热 |
骨折大量出血后吸收可引起低热,开放性骨折感染发热 | |
局部表现 |
一般表现 |
疼痛和压痛、肿胀和瘀斑、功能障碍 |
骨折专有体征 |
畸形、假关节活动(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
四、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检查必须包括正、侧位及邻近关节,并加健侧以便对照。
2.CT、MRI检查——可明确了解骨折类型和脊髓损伤的程度。
五、骨折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休克 |
股骨干、骨盆骨折等出血量大引起 |
血管损伤 |
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肱动脉等 |
神经损伤 |
肱骨干——损伤桡神经,肘关节——尺N、正中N等 |
脏器损伤 |
骨盆骨折可损伤膀胱、尿道和直肠等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肢体剧痛、肿胀+活动受限+指(趾)屈曲+局部肤色苍白或发绀,常见于前臂和小腿骨折,常由骨折血肿、组织水肿或石膏管过紧引起 |
脂肪栓塞 |
骨髓腔内脂肪微粒入破裂的V,可引起肺、脑血管栓塞,病情危急甚至突然死亡 |
感染 |
开放性骨折易造成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多见)、厌氧菌感染 |
骨筋膜室综合征
2.晚期并发症
关节僵硬 |
患肢长期固定,发生纤维性粘连及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所致 |
骨化性肌炎 |
关节附近软组织内骨化,影响关节活动 |
愈合障碍 |
整复固定不当、局部血液供应不良引起 |
畸形愈合 |
整复不好或固定不牢发生错位而愈合 |
创伤性关节炎 |
发生在关节内骨折易引起 |
缺血性骨坏死 |
股骨颈骨折时的股骨头坏死 |
缺血性肌挛缩 |
发生在前臂掌侧即“爪形手”畸形 |
六、治疗原则
复位 |
骨折治疗的首要步骤 | |
复位程度 |
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 |
复位方法 |
手法复位(最常用),切开复位,持续牵引复位 | |
固定 |
外固定 |
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的稳定骨折; |
牵引固定 |
皮牵引(适用老人儿童)和骨牵引(利于观察和锻炼) | |
内固定 |
复位准确且固定牢靠但具有创伤 |
骨折愈合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无考点,略
功能锻炼 |
原则 |
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 |
早期 |
(伤后1~2周)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练习 | |
中期 |
(伤后3~6周)进行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的活动 | |
晚期 |
(伤后6~8周)骨折已达临床愈后标准进行患肢全面功能锻炼 |
七、护理问题
有周围神经血管 |
骨和软组织创伤、石膏固定不当有关 |
疼痛 |
骨折、软组织损伤、肌痉挛和水肿有关 |
有感染的危险 |
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牵引或应用外固定架有关 |
潜在并发症 |
肌萎缩、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
皮肤完整性 |
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 |
八、护理措施
1.促进神经、循环功能的恢复
预防和纠正休克 |
输液、输血;及时处理出血 | |
保暖 |
注意室温和躯体保暖,以改善微循环 | |
取合适体位促V回流 |
休克 |
取平卧位 |
患肢肿胀 |
枕头或悬吊牵引抬高患肢 |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避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免局部血供受影响 | |
加强观察 |
意识、体温、脉搏等 |
2.减轻疼痛
(1)药物镇痛:按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2)物理方法止痛:可用局部冷敷、抬高伤肢等方法减轻伤肢水肿,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热疗和按摩可减轻肌痉挛引起的疼痛。
3.预防感染
监测有无感染、伤口护理,合理抗生素,更换体位。
4.牵引的护理
心理护理 |
加强沟通 |
观察病情 |
观察肢体血管神经功能,肢体远端颜色、温度等 |
对抗牵引 |
一般床脚抬高15~30cm |
保持有效牵引 |
观察牵引有效性、引绳是否脱轨,滑轮是否灵活等 |
并发症的护理 |
皮肤破溃、压疮;牵引针滑脱;牵引针孔感染;定时测量(测量肢体长度,防止牵引力不足或过度);足下垂;关节僵硬;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
5.石膏的护理
石膏干固前 |
禁止搬动和压迫 |
石膏干固前易折断、变性,搬时用手掌托禁用手指捏和压迫,以防局部向内凹陷 |
加速干固 |
提高室温、加强通风、灯泡烘烤、红外线照射等 | |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 |
石膏如轻微污染,可用湿布擦拭,但不要浸湿石膏 | |
观察血液循环和神经 |
如有疼痛、苍白、冰冷、发绀、麻木时,警惕石膏过紧,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
并发症 |
压疮 |
加好衬垫,骨突起处加厚绵垫,包扎石膏严禁指尖按压,要以手掌托扶。局部出现持续疼痛,要警惕压疮。嘱病人和家属不可向石膏内塞垫,必要时更换石膏 |
失用性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预防:加强功能锻炼 | ||
化脓性皮炎:局部损伤感染导致 |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筋膜内肿胀、出血,压力↑(前臂或小腿骨折多见)或包扎过紧 | |
石膏综合征 |
大型石膏或包扎过紧→呼吸费力,进食困难,胸部发憋,腹部膨胀 |
6.指导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可增加肢体运动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损伤部位功能的恢复。肢体固定部位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未固定都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鼓励病人生活自理。
九、健康教育
1.安全指导
2.长期坚持功能锻炼
3.辅助工具的使用(拐杖、助行器、手杖等)
4.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