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护士资格证重点辅导:癔症病人的护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5-04
中癔症病人的护理
癔症--分离(转换)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病因
1.精神因素
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更易发生。
2.遗传学
3.神经生理学解释
4.病理心理学解释
临床表现
(一)解离性障碍
起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病前往往有较明显的人格缺陷。
1.分离性遗忘 在没有器质性病变或损伤的基础上,突然丧失对某些事件的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遗忘有选择性,也有患者丧失全部记忆。
2.分离性漫游
在觉醒状态下,突然的离开日常生活环境进行的旅行。
患者给人清醒正常的感觉,能自我照顾、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有明确的目的地,有些采取新的身份去完成旅行。往往持续几天,突然结束,若与患者深入接触可以发现其意识范围缩小,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等,且事后均有遗忘。
3.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交替出现,不同人格间的转换很突然,对已往身份遗忘而以另一身份进行日常活动,每种人格都较完整,甚至可与患者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首次发作常与精神创伤关系密切。
4.分离性精神病
(1)分离性木僵:
发生于精神创伤或创伤体验后,成木僵或亚木僵状态,但姿势、肌张力等无明显异常,数十分钟可缓解。
(2)分离性附体障碍:
发病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往往只局限于当前环境的一两个方面,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常见亡灵、鬼神附体,从言谈到举止都似被外界力量控制,这个过程是患者不能控制的。
(二)转化性障碍
患者的躯体症状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相应的器质性改变,也常与生理或解剖学原理不符。
1.运动障碍
肢体瘫痪、肢体震颤、起立或步行不能、缄默症或失音症。
不能用语言而用手势或文字表达的症状成为缄默症,想说话但不能发声,或只能用耳语、用嘶哑声音交谈,检查无发声系统障碍,称为失音症。
2.抽搐发作
在受到暗示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生,或缓慢躺倒不语不动,或翻滚扭动,或撕衣揪发、捶胸咬人,数十分钟后可自行缓解。
3.感觉障碍
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
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
较常用的是暗示治疗、催眠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
2.药物治疗
如失眠、紧张可用抗焦虑药,情感暴发、朦胧状态可选用安定或抗精神病药注射,以尽快恢复意识状态。
护理问题
1.生理功能方面
(1)睡眠型态紊乱
(2)潜在的或现存的营养失调
(3)舒适度减弱
(4)皮肤完整性受损
(5)进食自理缺陷
2.心理功能方面
(1)焦虑
(2)恐惧
(3)个人恢复能力障碍
(4)自我认同紊乱
(5)突发性意识障碍
(6)体像紊乱
(7)感知觉紊乱
(8)有外伤的危险
(9)潜在的或现存的自杀、自伤行为
3.社会功能方面
(1)社会交往障碍
(2)有孤立的危险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1)躯体功能
1)生命体征、全身营养状况、睡眠情况。
2)是否有器官、肢体功能障碍以及失语、失声、失聪、视力障碍、感觉过敏、减弱或消失、顽固性的呕吐和过度换气等。
(2)心理社会功能
1)病前性格特点。
2)有无明显的精神因素,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
3)家庭环境氛围。
4)受教育程度,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程度,正确与否。
5)观察躯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无改变,改变的相关因素有哪些,暗示效果怎样。
2.接纳病人并接受其症状,建立良好的关系,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保持不批判的态度来接纳病人躯体症状
3.在病人疑病的相关问题上,要遵循科学依据,医、护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防止医源性的不良影响。
4.支持性心理护理;引导病入学会放松,调试心态的方法,减轻压力造成的焦虑情绪。
5.保证病人的入量和营养;协助病人料理生活,;观察用药情况,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医生和给予相应的处理。
6.鼓励其多参加工娱治疗活动,发泄过多的精力,转移注意力,转移对躯体的注意力,并且在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7.特殊护理
1)在分离(转换)性障碍发作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将患者和家属隔离。不过分关心,不表示轻视,不表现惊慌失措,避免其他患者围观
2)当分离(转换)性障碍相关的焦虑反应表现为挑衅和敌意时,须加以适当限制。
3)患者存在意识蒙眬时,需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强化其原来身份,促使恢复自我定向。
4)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防止其做作性自杀企图。
5)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性失明、失聪患者,应让其了解功能障碍是短暂的,在暗示治疗见效时,应加强功能训练。
6)对患者当前的应对方式表示认同,但不过分关注。
7)注意倾听患者主诉,接纳其症状及其感受,以减轻患者的内心痛苦。
8)在发作间歇期教会患者放松技术。
9)遵照医嘱使用相应治疗药物。
10)做好家属工作,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支持。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端正家属对病人的态度,教给家属暗示治疗的原则和技巧。
2.注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和民主的家庭气氛,不要给病人施加更大的压力;尊重、关心病人但不能过于强化症状。
3.对病人非适应性行为经常予以迁就或不适当强化,均不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