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护士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人际沟通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2-14
中二、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2.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辩证关系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是交往与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和结果。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顺利交往与沟通的基础和条件。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人际沟通重点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形式和程序,人际关系则重点研究人与人在沟通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的特点
(1)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交往的日益频繁,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不断加强。
(2)复杂性:人际交往是由多方面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高度个性化和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点。因此,由于人际关系交往的准则和目的、情绪状态及评价态度的不同,人际关系可能会呈现复杂的结果。
(3)多重性:在人际交往的不同环境中,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在病人面前的护士角色,在家庭中可能扮演着妻子或母亲的角色,人际关系具有多因素和多角色的特性。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同时,由于物质利益或精神因素,使角色的强弱发生变化,而使人际关系具有多重性。
(4)多变性:人际关系会随着个人年龄、环境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目的性:人际交往在建立和发展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性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会更加突出。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仪表:在人际关系建立初期,仪表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交往的密切,仪表因素的作用会逐渐缩小。
(2)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可影响人际关系的远近程度。人与人在空间距离越近,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相互了解,人际关系更加密切。
(3)相似性与互补性:一般情况下,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籍贯、宗教信仰、职业等具有相似性,会成为人际关系交往的积极因素;而交往双方的某些特点的互补性,也可能产生相互的吸引力。
(4)个性品质:优良的个人品质会成为人际关系持久的吸引力。
(二)护患关系
1.护患关系的涵义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与病人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护患关系是护理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谐的护患关系是良好的护士人际关系的核心并影响其他人际关系。
2.护患关系的性质与特点
(1)护患关系是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
(2)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
(3)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的工作关系。
(4)护士是护患关系后果的主要责任者。
(5)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要。
3.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这是一种传统的护患关系模式。其特点是护患双方不是双向作用,而是护理人员对病人单向发生作用。护士对病人的护理处于主动的、主导的地位,病人处于被动地接受护理的从属地位。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相互关系,这种模式适用于某些难以表达主观意志的病人。如危重病人,休克、昏迷病人,婴幼儿以及精神病病人。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完全排除了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一般来说,不提倡采用这种模式。
(2)指导-合作型:护患双方在护理活动中,都是主动的。护士充当指挥者,病人接受护士的指导,与之密切合作;病人可以对治疗护理效果提供信息,提出意见和要求,护患关系比较融洽;护士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充当教师的角色,告诉病人做什么,怎么做。这种模式能够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诊疗护理效果,有利于及时纠正护理差错,对协调护患关系起积极作用。这种模式可用于一般清醒的病人,如急性患者和外科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共同参与型:这种模式的护患关系是双向的,是一种新型的平等合作的护患关系。护患双方都具有大致同等的主动性,共同参与医疗护理的决策和实施;病人不仅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还要参与意见,与护理人员共同做出正确的诊治和护理,它体现了护患之间的双向活动。这种模式多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慢性疾病病人,对自身所患疾病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知道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意义,能够和护理人员共同商讨治疗护理措施,共同作出决定。这种护患关系的要点是“帮助病人自护”。
4.护患关系的道德要求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增强病人对医护工作的信任,有利于激励护理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也就是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从护士来讲,主要有以下道德要求。
(1)尊重病人,注重沟通。
(2)恪尽职守,公正服务。
(3)自觉维护病人权利。
(4)调适冲突,坚持病人利益至上。
5.护患关系的发展过程
(1)初始期:也称熟悉期,是护患之间开始建立信任关系的时期。此期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信任关系,确认患者的需要。
(2)工作期:是护士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阶段,也是护士完成各项护理任务的主要时期。此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护士高尚的医德、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护理服务,获得患者的信任,取得患者的支持,满足患者的需要。
(3)结束期: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或康复,护患关系转入结束期。此期工作重点是与患者共同评价护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尚存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
6.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1)信任危机:如果护士态度冷漠或出现技术差错,均会失去患者的信任,严重影响护患关系。
(2)角色模糊:在护患关系中,如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功能不明确,如护士不能积极为患者提供帮助,或患者不服从护士的管理等,均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3)责任不明:与角色模糊密切相关。护患双方如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导致护患关系冲突。
(4)权益影响:获得安全、优质的健康服务是患者的正当权益。但由于患者缺乏健康专业知识,在维护自己的权益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依赖的地位;护士处于护患关系的主动地位,但在处理护患争议时,容易倾向于自身利益和医院利益,而忽视患者利益。
(5)理解差异:由于护患双方在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沟通的差异,可影响护患关系。
7.护士在促进护患关系中的作用
(1)明确护士的角色功能:护士应全面认识、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功能,认真履行角色责任和工作职责,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患者对护士角色的期待。
(2)帮助患者认识角色特征: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特点,积极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角色。
(3)主动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患者的权益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护士应予高度重视。
(4)减轻和消除护患间的理解分歧:护患沟通时,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和语言,注意沟通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通俗性,同时鼓励患者积极提问,了解患者的需求。
(三)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
1.患者家属的角色特征 ①患者原有家庭角色的替代者。②患者病痛的共同承受者。③患者的心理支持者。④患者治疗护理过程的参与者。⑤患者生活的照顾者。
2.影响护士与患者家属关系的主要因素
(1)角色期望冲突:患者家属由于亲人的病情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护士的工作及服务一般难以完全满足患者家属的需要,如果再由于护士出现不良的态度,极易引发护士与患者家属冲突。
(2)角色责任模糊: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患者家属应与护士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生活和心理护理,但护士与患者家属如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有时会相互推卸责任,而严重影响到护理的质量,甚至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最终引发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
(3)经济压力过重:当患者家属花费了高额的医疗费用、却未见明显的治疗效果时,往往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引发护士与患者家属间的冲突。
3.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冲突 ①家属要求陪护与病室管理要求的冲突。②家属希望探视与治疗护理工作的冲突。③家属经常询问与护理工作繁忙的冲突。
4.护士在在构建良好护士与患者家属关系中的作用 护理人员还要同时注重尊重病人家属。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支持,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家属的焦虑和不理解,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家属适当介绍病人病情,主动参与疾病治疗与护理的过程,求得其配合与支持。
(四)护士与医生的关系
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除了要搞好护患关系以外,还必须进一步搞好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主动配合、相互学习,共同为病人服务。
1.医护关系的道德要求 医生和护士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作为护士,应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不应轻视自己劳动的意义,在业务上要不断进取,不断提高。作为医生,也应从日常对病人的诊疗工作中,体贴护士的辛勤劳动,体会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支持护士的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关系已由传统的“主导-从属型”变为新型的“并列-互补型”。所谓并列是医疗和护理的总和构成了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医生和护士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所谓互补是指医护之间交流信息,互相协作,互为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工作就是医护工作互补的过程。医护只有密切配合,真正做到心理上、态度上和情绪上相互适应、相互尊重、相互交流,配合默契,才能形成“并列-互补型”的医护关系。护士在促进医护关系方面,应主动介绍专业,相互学习理解,加强双方沟通,得到医生的理解和支持,营造相互支持的氛围,善于听取医生的不同意见,同时善于向医生提出合理化的意见。
2.影响医护关系的主要因素
(1)角色心理差位:医护双方各有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和业务优势,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传统的主导-从属型医护关系使部分护士对医生产生依赖、服从心理,感到自卑。此外,高学历的年轻护士,高年资、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可能与年轻医生不能密切配合,也可产生冲突。
(2)角色压力过重:由于医护岗位设置不合理、待遇悬殊等因素,导致护士心理失衡、角色压力过重,心理脆弱、紧张和易怒,从而导致医护关系紧张。
(3)角色理解欠缺:医护双方对彼此专业、工作模式、特点和要求缺乏了解,导致工作中相互埋怨、指责,从而影响医护关系。
(4)角色权利争议:医护根据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责任,享有相应权利。但在某些情况下,医护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自主权受到对方侵犯,从而引发矛盾冲突。
(五)护际关系
1.护际关系的道德要求 正确处理护际关系,应以病人第一和尊重他人为指导思想。护士之间在工作上应当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在学习上要相互鼓励、共同切磋,在生活上要相互关心、真诚相处。
2.影响护理管理者与护士关系的主要因素 由于双方角度不同,在关注自身要求的同时,往往忽略对方的要求,各自在期望值上往往会产生较大差异。
(1)作为护理工作的基层管理者、护士的直接领导,护理管理者希望护士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希望护士能够服从管理,支持科室工作;希望护士能够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希望护士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胜任繁忙的护理工作。
(2)作为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护士希望护理管理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各方面给予自己帮助和指导;希望护理管理者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希望护理管理者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护士,关心每一位护士。
3.影响护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新、老护士间由于年龄、工作经历等差异,缺乏理解尊重,会导致相互埋怨,关系紧张。
(2)不同学历的护士主要由于学历、待遇不同,产生心理失衡,导致交往障碍。
(3)护士与实习护生一般容易建立良好关系。但是,如果护士对实习护生带教不负责,会使实习护生产生不满;如果实习护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也会使带教护士产生反感,从而引发矛盾。
4.建立良好护际关系的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
(2)创造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
(六)护士与社会公共关系的道德要求
随着卫生目标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向以保健为中心,更多小型的专科医院、康复医院、诊疗所、社区保健站及大量的家庭病床得到快速发展,使护理工作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更加密切。
护理工作者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预防疾病、卫生科普的宣传教育和疾病的社会调查,满腔热情地为增进社会群体健康水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区护士要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卫生保健、疫情处理、爱国卫生运动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周到服务。对于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以赴,任劳任怨,认真地履行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