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护士资格考试重点辅导:中医基础理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1-30
中(五)病因与病机
1.病因 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2.六气、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指自然界的6种正常气候,简称“六气”。但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这种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气候叫做“六淫”。
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故称为外感六淫,其所致的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区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如湿热地区多湿病、温病,西北地区多寒病、燥病。夏季烈日下工作易中暑,高温环境工作易得火病或燥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2种或3种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袭表、风寒湿痹、暑湿泄泻。
(5)转化性:六淫邪气,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寒邪湿邪皆可化热。
4.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为病,春季多见,是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l)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主动。
5.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
(1)寒为阴邪,亦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6.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是夏令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为火热所化,只有外邪,无内暑之说。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7.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雨水最多,为一年中湿气最重的时期,故多湿病。
(1)湿性重浊。
(2)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
(3)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邪重浊,其性类水,故属阴邪。
(4)湿性趋下,湿性为水,有趋下的特性,易袭阴位。
8.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
(1)燥性干涩,易袭津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9.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为阳盛之气,包含温、热之邪。
(1)火热为阳邪,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
(2)火易耗伤滓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10.疫疠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疫气、戾气、时气、疫毒、异气等,以区别于一般的温热病。疠气引起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疫疠” “疫病”“瘟病”。
11.疫疠致病特点 疫疠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如霍乱等。
12.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但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
13.饮食 饮食失宜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病及脾胃,后累及其他脏腑。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3个方面。
14.劳逸 长期的过劳或过逸,可以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3种形式,分别可损伤机体正气,损伤脾气,耗伤心血,及肾精耗伤。
15.痰饮 痰和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因而就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6.瘀血 包括血液运行不畅;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出现疼痛、肿块、发绀、出血、舌质紫暗和脉涩结代。
17.病机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
18.正邪相争 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人体的抗病能力与之斗争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由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因素来决定的。若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于侵入,疾病便无从发生;若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侵入而发病。此外,若感邪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显得相对不足,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于虚实证候的形成及其之间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9.阴阳失调 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
20.升降失常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