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证

导航

2019年护士资格考试重点辅导: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1-20

  (三)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①为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②颅内动脉瘤。③脑动静脉畸形。④其他。脑动脉炎、血液病、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2)发病机制: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破裂血管以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最常见。

  2.临床表现

  (1)多在白天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生。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意识障碍出现迅速,可伴大小便失禁。

  (2)内囊出血最多见,是由于豆纹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破裂出血所致,主要表现为“三偏症”,出血灶的对侧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急性期清醒后可检出瘫痪肢体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数天后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多因大量出血致颅内压增高、短期内迅速形成脑疝而死亡。

  (3)脑桥出血较少见,意识障碍轻,脑桥一侧出血时表现为交叉瘫,即出血灶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两侧时可出现四肢瘫,瞳孔呈针尖样。

  (4)小脑出血也较少见,表现为不能站立、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3.辅助检查 ①白细胞计数增高,超过10×l09/L,蛋白尿、尿糖、血液尿素氮和血糖增加。②脑脊液多为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③头部CT、MRI可发现脑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4.治疗要点

  (1)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

  (2)调控血压,急性期一般不用降压药物,当收缩压超过220mm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Hg时,可用硫酸镁等药物降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

  (4)止血药和凝血药应用。

  (5)手术治疗。

  5.护理问题 ①意识障碍与脑出血、脑水肿有关。②潜在并发症为脑疝、消化道出血、感染、压疮。③生活自理缺陷与意识障碍、偏瘫有关。

  6.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有无颅压增高、脑疝早期表现。

  (2)充分休息。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48小时避免搬动病人,病室保持安静。病人侧卧位,头抬高15°~30°,减轻脑水肿。

  (3)保证营养: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如病情平稳可行鼻饲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蛋白、维生素的摄入。鼻饲前应抽胃液观察,如呈咖啡色,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清醒后如无吞咽困难,可拔胃管,给予易吞咽软食。

  (4)防止窒息。进餐前应注意休息,保持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进餐时病人不要讲话,减少干扰病人进餐的因素。进食时病人取坐位或高侧卧位(健侧在下),进食应缓慢,食物应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以利吞咽。给病人充足的进餐时间,以利充分咀嚼。进餐后应保持坐位30~60分钟。水、汤等液体容易误吸,吞咽困难的病人不能用吸管喝水或喝汤。如用水杯喝水,应喝至半杯处,防止水位过低病人仰头喝水误吸。床旁备吸引装置。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坠积性肺炎。

  (5)满足病人日常生活需要,指导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6)积极指导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7)指导语言训练。

  7.健康教育

  (1)功能锻炼: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瘫痪的肢体坚持被动及主动的功能锻;对失语、智力减退的病人,进行耐心的语言和智力训练;教会家属护理方法。

  (2)脑卒中病人有再次脑出血、脑栓塞的危险,高血压病人应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脑肿瘤手术后病人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定位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3)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

  (4)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压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5)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谈,防呛咳、窒息。

  (6)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便秘时可使用缓泻药,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7)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压、血脂等,适当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为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2.临床表现 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起病急骤,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是可有脑膜刺激征。再发率最高的时期是在首次出血后的2周。一般无肢体瘫痪。

  3.辅助检查 ①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是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为血性,压力增高>200mmH20(lmmH20=9.8Pa)。②CT可显示局限的出血块。③脑血管造影是最具定位意义的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增加病人血压和颅内压的因素。对头痛和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用足量有效的镇痛、镇静药。

  (2)止血治疗。制止继续出血和预防再出血。

  (3)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

  (4)解除血管痉挛。

  (5)颅内血管畸形及颅内动脉瘤可行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

  5.护理问题 ①疼痛与脑血管痉挛、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有关。②潜在并发症为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③生活自理缺陷与绝对卧床休息有关。

  6.护理措施

  (1)心理支持。

  (2)采用缓解疼痛的方法,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必要时给予脱水药、镇痛药物。

  (3)用药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4)病人绝对卧床休息4~6周,加强护理,满足病人的日常需要。

  (5)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血压过高等诱发因素。

  (6)并发症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率较高,以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的危险最大,2周再发率最高。临床特点为首次出血后病情稳定,突然再次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发作、昏迷、脑膜刺激征明显加重等。

  7.健康教育

  (1)避免诱因。指导病人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屏气、排便、剧烈咳嗽、喷嚏等诱发因素。

  (2)对病人和家属告知有关本病的知识,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增强病人的信心。

  (3)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可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纤维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适量蜂蜜,少食或不食刺激性、辛辣的及可能引起腹胀的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胀。戒烟、忌酒;控制食物热量,维持理想体重。

  (4)女性育龄病人应告知其1~2年避免怀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