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妇产科护理学复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12
中第二章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1.胎盘的形成:胎盘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和羊膜构成。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受精后10天左右即可用放射免疫法自母体血清中测出,成为诊断早孕的敏感方法之一。其作用是维持妊娠、营养黄体,使子宫内膜变为蜕膜,维持受精卵生长发育。至妊娠8~10周时分泌达高峰,持续1~2周后逐渐下降。
3.妊娠足月时羊水量约1000ml。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如羊水量超过2000ml,可诊断为羊水过多;如在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可诊断为羊水过少。
4.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30~70cm,内有一条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的脐静脉和两条管腔较小、管壁较厚的脐动脉。
5.妊娠开始的8周是胎体主要器官发育形成时期,称为胚胎;从第9周起称为胎儿。
8周末:面部已初具人形,B超检查可见胎心搏动。
12周末:外生殖器已发育,部分可分辨性别。
16周末:可确定性别,部分经产妇自觉胎动。
20周末:临床上听到胎心音。
24周末:各脏器均已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出现眉毛及眼毛。
28周末:身长35cm,体重1000g,若能加强护理,可以存活。
32周末:面部髦毛已脱。
36周末:身长约45cm,体重约2500g,出生后生活能力良好,基本可存活。
40周末:胎儿成熟,身长约50cm,体重约3000g,哭声响亮,吸吮力强,生活能力强,能很好存活。
6.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12周超出盆腔,妊娠晚期子宫略向右旋。
7.子宫峡部:非孕时长1cm,随妊娠进展而拉长变薄,妊娠晚期形成子宫下段,临产时达7~1Ocm,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8.血液循环系统:
1)心脏 向上、向前移位,心率增加10~15次/分。心尖区、肺动脉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2)心排出量和血容量 循环血容量于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平均约增加1500ml。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
3)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白细胞稍增加。
孕妇长时间仰卧时,压迫下腔静脉,能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可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9.停经是妊娠最早及最重要的症状。
10.早孕反应:约半数妇女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一般约持续12周左右后消失。
11.妇科检查:阴道和子宫颈充血、变软、呈紫蓝色。子宫增大,子宫峡部极软,宫体与宫颈似不相连,称“黑加征”,为早孕典型体征。
12.胎动:正常胎动数约3~5次/小时。
13.胎心音:正常胎心率120~160次/分钟。
14.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胎产式。
15.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胎方位,简称胎位。。。如:枕先露时,枕骨位于骨盆左前方,为枕左前位。
16.预产期推算:末次月经第1天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如为阴历,月份仍减3或加9,但日期加15。
17.听诊:胎心音在靠近胎背侧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得最清楚。枕先露时,胎心音在脐下方右或左侧;臀先露时,胎心音在脐上方右或左侧;肩先露时,胎心音在脐部下方听得最清楚。24周前胎心音多数在脐下正中或略偏左右处听到,当腹壁紧、子宫较敏感、确定胎背方向有困难时,可借助胎心音及胎先露综合分析判断胎位。
18.骨盆外测量
1)髂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cm。
2)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cm。以上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的长度。
3)骶耻外径:正常值18~20cm。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短,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
4)坐骨结节间径:又称出口横径。正常值为8.5~9.5cm,平均值9cm。
5)耻骨弓角度:正常为90°,小于80°为异常。
19.骨盆内测量常用径线有:
1)骶耻内径:也称对角径。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2cm,即为真结合径值,正常值为11cm。
2)坐骨棘间径:测量两侧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1Ocm。
20.高危因素评估
下列高危因素:孕妇年龄<18岁或>35岁。异常孕产史、各种妊娠并发症、各种妊娠合并症。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