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证

导航

2017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复习笔记:第六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04

  【分类】

  (1)生理性黄疸:特点①生后2-3d内出现,4-5d达到高峰;②一般情况良好;③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③血清胆红素上限:足月儿<12mg/dl,早产儿<15mg/dl

  (2)病理性黄疸

  1)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②程度重,血清胆红素>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5mg/dl;③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2)主要原因

  感染性: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败血症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

  胆道闭锁(2周后出现并进行性加重,粪由黄转白,肝进行性增大逐渐发展呈肝硬化)

  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一般状况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

  3天,黄疸下降即可确诊)

  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G6PD缺陷)

  药物性黄疸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2)蓝光疗法、提早喂养、保持通便

  (3)护肝

  (4)支持疗法(控制感染、注意保暖、提供营养、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5)降低游离胆红素(酶诱导剂、血浆、白蛋白)

  1.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DN):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1)ABO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50%在第一胎可发病

  (2)Rh血型不合:一般不在第一胎发生;多发生在Rh阴性母和Rh阳性儿中,但也可能发生在母婴均为阳性时

  【临床表现】

  (1)Rh溶血比ABO溶血更严重

  (2)临床表现

  1)黄疸(24H内出现并迅速加重)

  2)贫血

  3)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出生后2-7d,早产儿尤易)

  (3)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典型临床表现

分期

表现

持续时间

警告期

反应力下降,肌张力下降,吸吮力下降

0.5-1.5d

痉挛期

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

恢复期

肌张力恢复,体温正常,抽搐减少

2w

后遗症期

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智力落后

终生

  【治疗要点】

  (1)产前治疗: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

  (2)新生儿治疗:换血疗法、光照疗法、纠正贫血、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①注意皮肤黏膜、巩膜色泽,评价进展情况

  ②如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③观察大小便量、次数及性质,若胎粪延迟排出则予灌肠

  (2)喂养:调整方式,保证摄入

  (3)病因护理(预防核黄疸):①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

  ②遵医嘱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

  ③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切记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4)健康教育:①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若仍有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较重,一般情况较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

  ②红细胞G6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③出现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做好康复治疗和护理

  2.新生儿败血症

  早发型败血症7d迟发型败血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1)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屏障功能差

  (2)病原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3)感染途径:产前(孕妇明显感染)、产中(产道感染)、产后(细菌侵入)

  【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

  【辅助检查】 血培养

  【治疗要点】 ①抗菌治疗(早期、联合、足量、静脉);②对症、支持治疗

  【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恒定

  (2)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主要药物毒副作用

  (3)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4)保证营养供给

  (5)观察病情:①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有脑膜炎可能

  ②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感染性休克或DIC

  (6)健康教育:正确喂养、保持皮肤清洁

  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受寒引起,其临床症状为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clerema neonatorum,SN)

  【病因】

  (1)新生儿体温调节和皮下脂肪组成特点: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②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③能量储备少,产热不足;④缺乏寒颤等物理产热方式;⑤皮下饱和脂肪酸比不饱和者多,体温降低时皮质易发生硬化

  (2)寒冷损伤

  (3)其他:严重感染、早产、颅内出血、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1)发病初期:体温降低、吸吮差或拒乳、哭声弱

  (2)病情加重

  1)低体温:体核温度降至35℃以下,重症降至30℃

  2)硬肿:皮肤硬化&水肿,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3)多器官功能损害

  4)病情分度:轻度(≥35℃)、中度(<35℃)、重度(<30℃)

  【护理措施】

  (1)复温 (2)合理喂养

  (3)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4)预防感染

  (5)观察病情 (6)健康教育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