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要点(3)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2
中4.EI预测与评价
4.1 掌握EI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⑴对CP的EI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EP要求而定。⑵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CP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⑶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的和在建的CP同类污染物EI的叠加。⑷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4.2 熟悉常用的EI预测评价方法
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特点:①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②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③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④专业判断法,定性的反映CP的EI(如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
4.3 熟悉EI预测与评价的内容
⑴CP的EI,按照CP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EI。还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EI。⑵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EI预测。⑶应预测CP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EI。⑷应进行CP服务期满的EIA,并提出EP措施。⑸进行EIA时,应考虑环境对CP影响的承载能力。⑹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CP,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⑺分析所采用的EI预测方法的适用性。
考虑两个时段: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的时段(净化能力最低)和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的时段
5.社会EI评价
对人口和社会设施的影响
5.1 熟悉社会EIA的内容: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讯)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5.2 了解筛选社会EIA因子的要求:在收集反映社会EI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筛选出社会EIA因子,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评价因子的变化。
5.3 了解社会EI分析的要求:分析正面和负面的社会EI,并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6.公众参与
6.1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
⑴全过程参与,即公众参与应贯穿于EIA工作的全过程中。涉密的CP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⑵充分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参与对象应包括可能受到CP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居民、专家和公众等。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采取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及其他形式在内的一种或者多种形式,征求有关团体、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6.2 了解CP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在公众知情的情况下开展,应告知公众CP的有关信息,包括CP概况、主要的EI、影响范围和程度、预计的环境风险和后果,以及拟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和效果等。
6.3 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处理要求
按“有关团体、专家、公众”对所有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说明理由。
7.熟悉EP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的要求
⑴明确拟采取的具体EP措施;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可行性,如不能满足要求应提出必要的补充EP措施要求;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施工期的EP措施。⑵结合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 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相应的EP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⑶给出各项EP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和EP设施分阶段验收一览表。
8.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⑴应按CP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措施、监测计划及CP不同阶段的竣工EP验收目标。⑵结合CP影响特征,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以及社会EI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⑶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CP还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