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20年四川高考历史强化练习及答案(3)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2-27

  21.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答案:C

  22.“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解析:“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A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A项错误;B项是作者观点,但没有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故B项错误;C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C项错误;题意是批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过分集权造成地方无权,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利民生,落脚到作者意图是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故D项正确。学#科网

  答案:D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答案:(1)相似:中央派官员分区监察;弹劾违法官员;地方监察与中央巡察并行;监察对象包括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泛;监察权与地方军政权力分离;监察官员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皇帝掌控决定权。(答出七点即可)

  (2)作用:维护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出四点即可)但在专制体制下不能真正起到监察作用。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

(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

(126—144年)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

(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

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

(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学*科网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