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5)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8-30
中散文赏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却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约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提起竿,没有鱼,但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是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 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霜冷长河·垂约》有删节)
1.散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 气氛,烘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2.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什么?
答:胖老人
瘦老人
3.请分别说明划线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2)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
(3)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答:(1)
(2)
(3)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鱼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B.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相互嘲讽,但在生活中,都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作者之妻似乎更赞同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世间许多人因固执而瘦削,过于顶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E.文章写两位垂钓者,以此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
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散文赏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泪珠与珍珠 [台湾]琦 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草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的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的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注]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女,生于1917年。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本文文笔轻松自然,意蕴却丰厚深沉;行文舒卷自如,结构却浑然一体。这是因为巧妙地借用两句话统摄全篇,贯穿始终。这两句话是 。
2.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明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冰心这一比喻妙在何处,请作简要的点评。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的,有形象的,而良心
3.“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一句,意蕴无穷,但至于有两点内涵文中有较为显豁的表达。请细加体味,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第一点是
第二点是
4.本文题目“泪珠与珍珠”意在表现什么?
答:一是表现
二是表现
5.下列对文章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 ( )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有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愫。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为文章增添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小说赏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的阅读
人很难把握生命。一位医生说,毛病不断的人,不见得短命。就像一只瓷瓶,纵然已显裂纹,但仔细爱护,亦可避免破碎。而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样的话就应他和她身上。
相伴走了三十年,一向无甚大病的她倒要走在长病的他之前了,昨天去参加了一个“文革”中与她同囚“牛棚”[注]的一位老先生的追悼会,回来路上竟猝然倒地。
他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突降的不幸。他跪在她面前,紧握那只失血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念:“说好的,将来你是要先送我的,你怎么可以先走了呢!怎么可以不管我了呢?”她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失神的目光亮了一亮,闭着的嘴张开了,发出了耳语般的声音,好像是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啊……
男子的哭声,使人心碎,他们的女儿拉开了跪地不起的父亲。
丧事之后,他和女儿整理了她的遗物。她的多种爱让她收藏了好些东西:有书有画,还有一大叠集邮本。每一样东西,都让他重温妻的一切:恬静的笑脸,柔柔的声音,偶尔也发一点小脾气,还有那双为他常年端汤端药的粗糙得一点不像读书人的手……
他忍不住又一次泪满衣襟,他摩挲着一摞妻用过的书、笔记本,一页页翻着。突然,他觉得手上有些异样,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笔记本的内芯,每两页的四周都粘上了。
他终于小心翼翼地启开了粘着的纸边。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十张蓝色的信纸,每一张上都有着长短句——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女人的几十封情书。诗人正是不久前去世的那位老先生。银钩铁划,写活了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
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久久,女儿一双手轻轻地按在父亲的肩上。望着满头白雪的老父,女儿的手战栗了,声音哽噎了:爸爸,请你原谅妈妈吧,她已经走了,对死者是要宽恕的……
父亲像是睡着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望着女儿缓缓说道:“孩子,应该请求原谅的不是你妈妈,而是你爸爸……”女儿惊恐又疑惑地说道:“可是,可是妈妈毕竟骗了您这么多年……”“孩子,你听我说。”父亲擦去了女儿的眼泪。“不要说‘骗’这个字。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瞒着,那是骗。二十多年就不能说‘骗’字了。这世上有谁肯用二十多年的生命来骗我?这样的骗,难道不是爱吗?孩子,我是幸福的,我得到了你母亲几十年的爱,如果她还在,我还会得得到很多。可是,遗憾的是,我知晓得太晚了,我没有能让你母亲得到幸福……”
“爸爸!好爸爸!”女儿悲声如箫。
[注]“牛棚”:指“文革”时期关押着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
1.小说的开篇,援引医生的话,“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什么?“她”临终前,为什么努力想对“他”说“对不起?”“他”当时是如何理解“她”的意思的?
答
2.请以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三条概述“她”和“老先生”之间“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
①
②
③
3.整理遗物,发现了情书,“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像是睡着了”,这两句描写意在表现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妙处?
答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
A.这篇微型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将三人之间漫长的情感历程,浓缩在临终决别和整理遗物两个片断中,紧凑凝练。
B.妻子挣扎在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冲突之中,是一个悲剧形象,作者对她的移情别恋在进行谴责的同时,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C.妻子对久病的丈夫关怀备至,忠贞不渝;对诗人长达二十多年的苦苦追求,始终不为所动,表现了知识女性的高尚道德。
D.女儿认为母亲背叛父亲,丈夫认为妻子深受自己。两相对照,突出表现了“他”宽厚善良的性格和对妻子深厚的感情。
E.从文中几处描写来看,“她”和“老先生”同病相怜,志趣相投,而和“他”的结合,则是丧失理性的特殊时代的不幸产物。
F.本文突破了同类题材道德评判简单化的模式,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写出了人之宽容,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