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生物:物质跨膜运输与酶、ATP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4-08
中1.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TP分子水解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蓝藻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分别通过有氧呼吸、光合作用产生ATP
C.ATP分子中储存着大量的活跃化学能,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D.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能产生ATP的结构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2.有关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C.酵母菌产生CO2的过程中都有ATP的合成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解析】选B。人体细胞合成ATP在无氧呼吸下也能产生,故A错误。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酶,故B正确。酵母菌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产生CO2,同时有ATP的合成,但在无氧呼吸中产生二氧化碳时没有ATP的合成,故C错误。如果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因为蔗糖是否被分解无法用碘液检测,故D错误。
3.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当产物B浓度高时,可与酶1的变构位点结合,引起酶1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1变性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也说明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A、D正确;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有着特定的氨基酸序列,B正确。
4.取5支试管,编号为1~5,分别加入2 mL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的H2O2溶液,进行如表所示实验。据表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加入物质 蒸馏水 锈铁钉 生土豆块 熟土豆块 生土豆块、
稀NaOH溶液 实验结果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A.1号和3号对比,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2号和3号对比,说明不同种酶的催化效率不同
C.4号和5号对比,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
D.本实验不能用来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解析】选D。分析5支试管所加入的物质及实验结果可知,2号中锈铁钉含有的Fe3+可以催化H2O2分解,但气泡较少;3号中生土豆块含有的H2O2酶能催化H2O2分解,气泡很多;4号中熟土豆块因高温导致H2O2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分解,几乎无气泡产生;5号中稀NaOH溶液导致生土豆块中的H2O2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分解,几乎无气泡产生;1号作为对照组。3号和1号对比,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2号和3号对比,说明H2O2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高,即说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3号和4号对比,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5号和3号对比,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影响。由于没有设置多种不同温度,故本实验不能用来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5.某同学在进行某一酶促反应实验时,第一次实验测得产物生成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中曲线a所示,第二次实验仅对第一次实验中的条件进行了一处调整,实验结果如曲线b表示。该同学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A.改变了酶的种类 B.改变了酶的用量
C.改变了底物浓度 D.改变了反应温度
6.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 B.pH
C.淀粉溶液量 D.唾液量
【解析】选C。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进行到12 min后,还原糖的生成量不再增加,两组反应都不再进行,改变某一条件后生成物总量降低,反应物淀粉溶液量减少会导致此结果。而改变温度、pH和唾液量均只会改变反应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不改变生成物总量。
7.如图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曲线的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在曲线的B点时再加入一定量的酶,可以用曲线b表示
C.酶的数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降低pH,重复该实验,曲线中B点位置不变
8.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程度(即保持活性的范围)的差异,科研人员作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酶对温度的耐受程度比乙酶大
B.在pH为6~7的环境下,几乎测不到甲酶活性
C.甲酶活性在任何环境中都比乙酶高
D.测定pH对酶活性影响时温度应设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