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证考试

导航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黄金考点60条汇总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3-11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黄金考点60条汇总

  1、中国经济目前基础设施概况是怎样?

  答:基础设施施概从三个方面:

  一、交通运输设施建设。1、铁路运输快速发展。2、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加快。3、港口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4、航空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基础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邮电通讯设施建设。1、邮政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2、电信业通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1、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电网)继续发力,结构调整日趋合理。2、新兴能源(核电、风电、太阳能)起步迅猛,产业层次不断提升。3、大型能源(核电关键设备)装备制造实现自主,海外构建友好能源生态。

  2、中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概况是怎样?

  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3、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是怎样?

  答:①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②继续加强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③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④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⑤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4、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是是怎样?

  答: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外交事业到经济产业,从经济产业到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性质逐步变化,功能逐步丰富,政策也逐步深入。

  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

  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家对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从1985年陕西省出台省级政府第一个《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开始,迄今为止,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共出台了60余个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或决定,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

  5、中国旅游业在新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重点是尽快补充外汇短缺;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和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七大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进一步成为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复合型产业。

  6、中国旅游业自身的本质特征有那些?

  答:旅游业在不同阶段承担的不同责任,反映了旅游业自身的本质特征:第一,旅游业是包含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公共性服务的综合性产业。第二,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增量发展的集成产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通过产业融合,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创造新增价值。第三,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第四,旅游业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具有积极活跃的外交功能、经贸效应、文化作用和统战作用。第五,旅游业是综合性事业,除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外,还具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实现社会全面和谐、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功能。

  7、中国最早的旅游企业及发展是怎样?

  答:旅游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早的旅行社是“中国旅行社”。其前身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于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总部开设一个月后,即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杭州分行设立旅游部分部,至1928年,先后在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开设分部11处。

  1927年春,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会开会研究后,决定拨资5万元,使旅行部与银行分立。6月1日,废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名称,改称“中国旅行社”,其设立各地的分部亦易名为“中国旅行社X X分部”。易名后,即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经该部核准,于1928年1月颁发了第一号旅游业执照。

  自1931年至1937年,中国旅行社业务有了长足发展,先后设立了陕西、潼关、西安、金华、南昌、合肥、广州、衡阳、北平、天津、石家庄、辽宁等45家分社。同时,中国旅行社还跨出国门设立了新加坡分社。

  随着业务的发展,中国旅行社还与世界最大的旅行业英商通济隆公司订立专约,规定凡中国旅行社之顾客有事欧美者,其在欧美各大城市,只要该公司有分支机构,均可凭中国旅行社的介绍信,请求该公司照料。自此,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超越国境,遍及全球各地。

  8、中国旅游主题年是从哪一年开始?各年度的旅游主题分别是什么?

  答:我国从1992年开始推出旅游主题年。从1992年至今各年度的旅游主题分别是:

  1992年 友好观光游 1993年 山水风光游 1994年 文物古迹游 1995年 民族风情游

  1996年 休闲度假游 1997年 中国旅游年 1998年 华夏城乡游 1999年 生态环境游

  2000年 神州世纪游 2001年 体育健身游 2002年 民间艺术游 2003年 烹饪王国游

  2004年 百姓生活游 2005年 中国旅游年 2006年 乡村旅游年 2007年 和谐城乡游

  2008年 中国奥运旅游年 2009年 中国生态旅游年 2010年 中国世博旅游年

  2011年 中华文化游 “旅游中国,品味文化”,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0、中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

  答: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旅游业作为崛起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作为21世纪的第一大产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旅游业还是一个永不败落的产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越高,这个产业就会越繁荣。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悠久的文明古迹、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魅力所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年创汇逾百亿美元的新兴经济产业,在一些旅游发达的省、市、区,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产业地位。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短期看,旅游业是新的消费热点,是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等社会事件的重要举措。从中长期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促进就业的重要领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已经深度融人了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区域发展方略,并且成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作用看,旅游业在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性地位已经确立。就各省市、自治区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来看,旅游业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初步成为各区域重点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旅游业还是各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开展边境贸易、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密集出台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是对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有力实践,形成了强力支撑。

  11、“百家争鸣” 主要有哪几家学派?其代表人物与主张?

  答: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墨家等学派;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被誉为“圣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王道”、“仁政”,被誉为“亚圣”;荀子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具有朴素辩证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代表作是《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法治”。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12、简述中国发展简史?

  答:中国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社会形态。中国的原始社会约有100万年的历史,经历了血缘家族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公元前17世纪,汤在鸣条(今河南封丘)打败夏桀,夏亡。汤建商,定都于亳,盘庚继位,把都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兵在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大败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峰火戏诸候,犬戎乘虚而人,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制度孕育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止于公元前221年,因战乱纷繁而得名。

  四、秦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封建社会时期。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秦在政治上建“皇帝制”,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三公九卿和郡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军事上修筑长城。公元前206年,秦灭亡。后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五、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这一时代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一)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包括“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王朝的灭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宣告结束,在中国长达2 000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也宣告结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3、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是怎样的?

  答: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纷繁。每朝创建者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即一个国家的称号。名正则言顺,确立国号,代表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一般来说,国号的创建有以下几个由来:

  1、根据原来的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定国名,如商、周(武王)、秦;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汉(西汉)、宋(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

  3、根据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定国名,如晋、隋、唐、魏;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如元;

  4、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如陈(南朝为陈霸先创立);

  5、以社会上流传的口号定国名,如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6、以同音通假定国名,如清(同“后金”之“金”);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国名,如蜀、吴。

  1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怎样?

  答:中国古代官吏铨[quán衡量轻重:铨衡。古代称量才授官,选拔官吏:]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因为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很难步入仕途。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又设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 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制度。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清代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后于1905年废除。

  15、儒家代表人物有谁?及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学说又称儒学,是指起源于东周和春秋时期的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主张“德治”、“仁政”,维护“礼治”,重视“人治”,重视伦理关系。 [恕shù 原谅,宽容:恕罪。宽恕。]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方面。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也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悌tì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孝悌。] [“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的主要思想有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等。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他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做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孟子提出“仁政”的学说,认为“仁者爱人”,“政在得民”,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

  荀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提出“礼”和“法”,隆礼重法,强调用“礼”和“法”规范人们的行为,更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但也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扶植和培养“善”,荀子主张限制“恶”的趋势。

  在修身与治国方面的方式、方法上,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孟子认为要不断扩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恢复“良知”、“良能”,就可实现“仁政”。孔子、孟子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与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发源自山东的儒家思想上升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此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以后的朝代也涌现出如董仲舒、马融、郑玄、韩愈、程颢[hào]、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孙诒[yí]让等儒学大师。他们对于孔孟儒学的理解大同小异,但都支持封建大一统的思想。

  历代儒家给后世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除了“儒家十三经”外,还有“三纲五常”。

  16、道家代表人物有那些?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二者合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老子创造性地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可道,非常道”,“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该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jī]。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其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和“天人合一”。庄子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但庄子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倒向了宿命论和相对主义。

  庄子的代表作是《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学生门人的作品,杂篇则是伪作,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善于使用寓言,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恃shì依赖,仗着:仗恃。有恃无恐。恃才傲物。] [蜩tiáo古书上指蝉:蜩甲(蝉蜕)。世事蜩螗táng。古书上指一种较小的蝉。] [鸠jiū鸟,]

  道家哲学主要经过了老子原始老家、稷下学宫黄老学派、庄子学派、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新道家等五个发展时期。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不同于儒学的另一种创造力。道家文化也在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老庄”的哲学思想和由他们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老子思想中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

  在老子著作《道德经》第80章中,老子描述了其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更为彻底,要回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原始时代。

  18、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对执政者来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的特定含义是指执政者不要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利益所采取的执政行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用符合民众利益的行为治理国家,不随便扰乱民众生活,不做侵扰人民休养生息的事。极端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无为”并不是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干的消极思想,而是顺应天道,不抗拒、不改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当然,另一方面,“无为”也压抑了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19、墨家代表人物有谁?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墨家也是中国古代主要学术流派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认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但它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而且生活清苦。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首领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墨家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墨家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墨家还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翟认为,判断事物的是非,“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意思是说,明辨是非既要基于历史经验,又要考察直接经验和实践经验,还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表”或“三法”是墨家判断事物是非、辨别知识真伪的标准,也是墨家的逻辑学。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和严厉的行为规范,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法家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什么?

  答: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代表著作为《商君书》和《韩非子》,其他主要人物有申不害、慎到、李斯、吴起、李悝等。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悝kuī 嘲笑,诙谐:“悝穆公于宫室”。]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李悝是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魏文侯相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农战,有军功者可授以爵位,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但是他排斥道德教化,轻视知识文化的作用。他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在说明不能墨守成规,要顺应时代变法. ]

  法家的治国方略首先是要制定法律,并且重视法制,反对儒家的礼制。法家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宫职,这是公平、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平的。其次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给他相应的官职,君王用自己手中的生杀大权考察臣子的才能,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总而言之,法家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均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但是,先秦法家对以后的—些唯物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仍产生了—定的影响。

  但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法治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家极力主张绝对的君主集权,法家的思想我们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利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