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证考试

导航

2019年导游基础知识黄金考点60条汇总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3-11

  21、中国历史农学成就有那些?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因而农学也很发达,古代农书即达300多种。在诸子百家中,农家被专列为一家,我国一向把农业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而社稷坛的设置正反映了农业在中国历代帝王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河姆渡文化遗址[宁波市江北区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傅家山遗址]中已发现最早栽培的稻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粟及储存粟的窖穴。周先人后稷更是农业生产专家。《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施肥保墒的方法,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南宋陈(剪)所著的《农书》,则详论南方以水稻为主的耕作方法,涉及农桑粟麻等许多方面。元代王祯的《农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等部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价值。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更是集农学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70多万字。内容涉及农田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加工、果树技艺等方面,而对屯垦、水利和备荒的论述,尤为本书一大特色。清代末年,罗振玉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于1897年编辑出版《农学丛书》,并提出“振兴农业”的主张。总之,农学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2、中国的中医学在历史有那些医学成就?

  答:中国的中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人体的生理机能看做一个整体,树立诊断、治疗、饮食、休息结合的整体观念,把治病过程看做一个统一性运动过程,认为人各部分器官的功能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休戚与共,认为自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人的病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外在环境作用于内部机体的过程。因此中医治病注重“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四诊”是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治病历史悠久,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制医药。

  先秦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更全面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仓公、扁鹊被奉为中医始祖。

  汉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即分《伤寒论》和《金匮[kuì缺乏:匮乏。]要略》两部分),他坚持理(医学原理)、法(治疗原则)、方(处方)、药(用药)—致的原则,创制了200多种处方,效果显著,被后人尊为“医圣”。至今在其家乡南阳,建有医圣祠纪念他。

  三国时华佗首创中医外科,发明麻醉药“麻沸散”。

  晋代王叔和著有《脉经》,葛洪编有《肘后备急方》。

  隋代巢元方编有《诸病源候论》,确定病名,记述病情,分析病理。

  唐代孙思邈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验方6000多个,被称为“中医百科式巨著”。唐代政府还组织人员将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补充的《神农本草经》,扩为《新修本草》,颁布天下,成为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金元时代中医理论日益活跃,形成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即主张用药首应泻火清热的“泻火派”,以刘河间为代表;主张脾胃为本,主重补气升阳的“补土派”,以李东垣[yuán矮墙,]为代表;主张攻邪去病,反对滥用补药的“攻邪派”,以张子河为代表;主张泻火养阴结合的“养阴派”,以朱丹溪为代表。

  明代的医学家李时珍,以30年的精力,撰成《本草纲目》这—医药巨著,收录药物1892种,成为重要医药经典。

  中国的针灸治疗;在世界上也独树—帜,它依据经络学说,将外界的刺激通过腧[shù 人体上的穴道:腧穴。肺腧。胃腧。]穴(穴位)输人人体,经由经络达于相关腑脏,以达到除病治病的目的。

  魏晋时皇甫[fǔ]谧[ mì 安宁,平静:]的《针灸甲乙经》,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北宋针灸专家王惟[wéi]—制成针灸铜人模型,标示穴位,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进一步普及了针灸治疗知识。

  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徐凤著《针灸大全》,高武著《针灸聚英》,汇集了针灸学的成就,被称为“明代三大针灸巨著”。清代针灸学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研究进入更加规范科学的新阶段。

  23、中国历史上地学成就有那些?

  答:中国地学研究渊源已久,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地学著作。

  先秦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禹贡》、《山海经》、《尔雅》、《管子》等。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的“地理”专篇,东汉的《水经》记述了全国130多条河流。

  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记述了1 250多条河流的源头、支流、河道的地形、水文、物产、名胜古迹情况,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

  晋代裴秀作《禹贡地域图记》和《方丈图》,并总结出“制图六体”理论。

  隋代图经图志进一步发展,唐代进入地志撰写的新阶段。流传至今的代表性著作当推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

  宋元地志的体例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修的《舆地广记》、祝穆的《方舆胜览》等。沈括的《梦溪笔谈》更在地质、地理、气象、矿物、地图、水利等方面丰富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也是很有特色的地理著作。

  郑和七次下西洋,越过印度洋,远航东非,大大开阔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他以34年的时间,历尽艰辛,走遍大江南北10多个省区,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旷世奇书。书中不仅有各地名山大川奇丽景色的描述,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并从学理上对石灰岩地貌的形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是中国及世界石灰岩地貌研究的先驱。

  清代的地理学研究,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

  在地图方面,康熙年间,曾组织西方教士及中国测绘人员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地图测绘,编制成精度空前、范围包括亚洲的《皇舆全览图》,成为世界地图史上的空前壮举。

  在河流水道方面,有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和傅泽洪等的《行水金鉴》。地方志编纂的成果,更远在各代之上。

  在地理文献考释、文献辑佚[yì]、文献汇编方面,也都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库全书》收录的舆[yú]地图籍和地理学家王锡祺汇编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在疆域地理研究、外国地理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很大。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shē]的《瀛[yíng]环志略》、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历代舆地图》和《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更是最突出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传统舆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24、简述中国四大发明?

  答: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造纸术出现前,先民们记事用的材料,多是龟甲兽骨、铜器、竹简木片,体积大,质量重,价钱高,不便广泛使用。东汉蔡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纸张,为书籍的普及创造了条件。隋唐以后,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更加丰富,纸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宣纸、蜀纸、苏纸、歙[shè〔歙县〕地名,安徽省。]纸,品类繁多,在机制纸出现前,中国造纸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印刷术由印章刻制生发开来,隋代已知用雕版印刷佛像和历法,唐代已知雕版印书,唐代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已于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宋代已达盛期,官私营书坊很多,使图书大为普及。宋代毕异创制了活字印刷。元代改用锡活字,明代出现了铜活字,16世纪产生了铅活字。电脑出现以后,印刷术日益现代化,使现代印刷术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进入电子电脑激光排印的新时代。

  火药大约发明于唐代,后来被用在军事上,宋代已大量使用。元代还制成火药箭。13世纪左右,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再经阿拉伯传人欧洲。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人民已发现磁石吸铁及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能,而后制成了司南指示方向。宋代用指南针制成罗盘,用于航海,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由于罗盘的使用,才使郑和航海印度洋成为可能。宋代不久就传至阿拉伯,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直接引导哥伦布及麦哲伦远航。

  25、简述中国瓷器?

  答:瓷器的发明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因此中国向有“瓷国”之誉。

  中国瓷器有青瓷、白瓷、彩瓷、花瓷、影青、青花等类。

  青瓷出现较早,滥觞[làn shāng]于夏商时代,西周时期施釉技术已显著提高,东汉青瓷烧制成功,是瓷器技术的一大突破。魏晋时期,青瓷技术日益成熟。唐宋进入鼎盛时期,青瓷、白瓷、彩瓷都有较大发展。

  浙江余杭上林湖“越窑”以青瓷著称,河北内邱“邢窑”以白瓷著名,湖南长沙以“釉下彩”著名。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釉色莹润,为瓷器中的上品。白瓷出现在南朝时代或魏晋时代,隋代达到较高的水平。唐代邢窑的白瓷已有“类银”、“类雪”之誉,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有汝、官、哥、钧、邢五大名窑,河北曲阳“定窑”尤为著名。[]

  彩瓷盛于唐代,黄、褐、绿三色制成的彩陶,通称“唐三彩”。

  明代彩色更加丰富,花瓷、影青及青花瓷的出现,更使瓷器丰富多彩,技艺日益精湛。

  中国瓷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及欧洲各国,促进了国外制瓷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26、简述历史过程中的“中外交流”史?

  答:“中外交流”史自先秦时期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共分六个时期:秦汉时期及其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建国后期。

  (一)秦汉时期及其之前

  秦代及秦以前的中国和外国的接触较少。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汉朝凿空[záo kōnɡ1、立论无据,凭空乱说或穿凿附会。2、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交流范围远达西域及中亚、西亚。此时的朝鲜北部和越南北部,都已不同程度地受汉文化影响。

  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传人中国,在中国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观佛教的起源地印度,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日益衰败和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四散,到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佛教沉寂了约700年后,在19世纪末才开始复兴。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远较之前发达,其显著特征是佛教成为交流的纽带。佛教及其寺庙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佛教也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

  大量中国人经过朝鲜到达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徐福东渡即是一例。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工具。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中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极高水平,并且是双向的交流与影响。

  唐代中外贸易空前繁荣,除陆上“丝绸之路”之外,海上“丝绸之路”也兴起,山东沿海一带就有很多新罗商人活跃其间。中国唐代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

  唐朝接受不少外国人来长安学习,他们学成回国后传播唐文化,推动了本国各方面的发展,如日本的遣唐使。甚至有外国学生长期留在中国,并出仕朝廷,如日本的晁衡、新罗的崔致远等人。

  唐代对外的开放性,使宗教上的交流广泛而深入。玄奘和义净等高僧到印度和南海诸国求佛法,他们的游记成为研究这些国家的重要史料。本时期西藏和蒙古也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唐以后佛教在中国开始出现中国化的各种宗派,在中国本土形成的禅宗,也在这时繁荣起来。唐代在长安、洛阳等地有中亚商人信奉的各种宗教。

  (四)宋元时期

  与前代相比,宋代的对外交流多从海上。整个宋代因为战事多发,陆地丝绸之路交通不像唐代那样通畅,但海上贸易兴盛。宋代制瓷业发达,瓷器成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其范围包括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印度、波斯湾沿岸,甚至远达非洲的埃及和索马里。宋代印刷术很发达,书籍广泛行销日本、朝鲜、越南。北宋时,中国毕异发明木活字,受其影响,朝鲜在南宋时开始制造金属活字。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批阿拉伯商人来华,沿海、沿江的广州、泉州、扬州都出现了清真寺。宋代和印度佛教也有人员上的双向交往。禅宗和理学传入日本、朝鲜,对后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中外交流范围更大,次数更频繁。陆路向西可以直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也更加繁荣。蒙古国及元朝对外来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政策,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也从事商业,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商人来华的更多,其中马可·波罗一家最为有名。《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中国的富饶、美丽与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热情。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火药、雕版印刷术等,在这一时期传至西方,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也传进中国,中外文化、科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虽然蒙古统治者与周边诸国有过战争,但双方的贸易并没有中断。

  (五)明清时期

  随着地理知识的扩展及郑和下西洋的推动,本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范围更为拓宽,包括东方的日本、朝鲜,以及南方南亚、东南亚的南洋、印度洋诸国,西方远达非洲和西欧。明代,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曾有国王率宫眷朝臣来华。如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率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的友好使团来明朝访问。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曾到达非洲东岸,写下了中外交流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基本上采取锁国政策,但并未能阻挡住中外交流。

  明清时期的中外交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中外学术相互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前代加大。欧洲传教士来华,虽然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但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以及测绘、机械等技术。如意大利的利玛窦不仅在华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也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学说,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对于儒家思想极为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已为朝鲜、越南所仿效,伏尔泰极力赞扬科举制度是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它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18世纪末,法国开始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英国继之,后来发展为当今的文官考试制度。德国诗人、思想家歌德接触过诸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百美图咏》、《今古奇观》以及戏剧《赵氏孤儿》等几部中国文学作品后,也对中国大加赞颂:“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力衰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平等和自由,但出于振兴国家的需要,中国向美欧及日本学习,奋发图强。

  当今的中国与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相较,无论思想、宗教、文学、艺术,还是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几乎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中外交流的结果。

  建国后,中外交流进入了新阶段。

  27、中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构成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和众多湖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地势迅速下降,高原与盆地相间分布,形成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组成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 000—2000米,我国陆地最低点艾丁湖[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km,吐鲁番盆地最低洼处。]海拔一154米。大兴安岭—太行山一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为中国浅海大陆架。中国大陆架包括渤海和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及南海的一部分。这种西高东低、向海洋逐级下降的地势,有利于湿热的夏季风登临中国大陆,并使中国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阶梯过渡地带的巨大落差,使中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山区面积广大。中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地形兼备,而且面积都很广阔,多种多样的地形为中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五种地形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是一个多山之国。如果按照通常说法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

  28、我国水文有何特点?

  中国是一个山高水长多河川的国家,河湖众多、类型丰富、内外流兼备。中国河流总长约43万千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5万多条。大体以大兴安岭—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为界,该线东南部是外流区域,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约占中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该线以西及以北为内流区域,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黄河为亚洲第二大河。

  内外流区域的自然分界线以西,绝大多数河流都流人内陆湖或消失在沙漠之中,仅少数为外流河,如流入印度洋的雅鲁藏布江、流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等。内流区域的河流,因地处非季风区,降水少,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多为季节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 137千米;伊犁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内流河,流量占新疆全部内流河总径流量的1/5以上。

  中国江河年径流量达26 6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径流量虽然较丰富,但季节变化显著,南北差异明显,东西差异较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分布不均。中国湖泊共有24 880个,总面积83 400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有2 800多个,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130个。中国的湖泊具有地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东部平原的湖区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群,它们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

  29、中国气候有何特点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大、地形复杂,故有多样气候类型。

  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季风影响年际变化大,加上多种地形,因此气温和降水组合形式多样,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以大兴安岭—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以北的地区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中国东部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均有分布,且水热配合好,雨热同季;我国西北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丰富、水分不足,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水热资源不足。中国温度带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及青藏高原气候区。中国干湿地区又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30、中国植被有何特点?

  中国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所以植被具有复杂多样、种类丰富的特点,几乎具有北半球的全部植被类型,仅种子植物就达3万多种,其中乔木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近千种,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差异,呈现东部湿润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显著差别。

  中国东部湿润区以森林植被为主,自北而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南海诸岛珊瑚礁常绿林和灌丛。中国西北干旱区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明显,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是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荒漠。中国青藏高寒植被区因青藏高原海拔高,导致气候寒冷、温度变化剧烈,东南部受印度洋海洋季风影响较为湿润,越向西北越干旱,植被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寒性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31、中国形态地貌是怎样划分的?其景观在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按常规形态划分,地貌可以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五种形态,又称常态地貌。在以上五种形态地貌中,高原地势高亢,开发较晚,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平原和盆地一般地势低平,自然景观比较单调,但人文荟萃,开发完善,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山地往往是旅游资源最集中和典型的地方,因而也是最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旅游景观。

  山地通常可以分为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 500—5000米)、中山(海拔1 000—3 500米)和低山(海拔500—1 000米)。世界上大多数的极高山和高山都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是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中国的中山和低山一般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相对海拔高度较高,自然风光奇特迷人,开发比较成熟,是观光游览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名单中,以山地风光为主的占到一半以上,而且绝大部分属于中山和低山。

  32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成特点?与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凝而成的,往往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经过风化后出露,成为山体突出的主峰。花岗岩岩性坚硬,但节理特别发育,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多种多样的奇峰、奇石、台地、石丘等花岗岩地貌景观。

  中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以黄山、华山、泰山最为著名,形成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的自然风景名胜;其他名山还有衡山、九华山、崂山、千山、浙江天台山、河北盘山等,几乎全部或大部为花岗岩组成;另外,厦门鼓浪屿万石山、浙江普陀山、海南岛天涯海角等景区,均属于花岗岩地貌。

  33、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形成特点?与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广西桂林的漓江山水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和冲蚀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包括孤峰、峰林、石林、溶洞等主要类型。溶洞中

  又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和石花等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中国岩溶地貌景观分布十分广泛,分布面积达91万—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著名的岩溶地貌风景区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四川兴文石林洞乡和广东肇庆的七星岩等,其中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特色的桂林山水最为有名。

  34、中国丹霞地貌景观形成特点?与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丹霞地貌又称红层地貌,是指在巨厚的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等特殊地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我国最早发现的丹霞地貌为广东仁化丹霞山,以后又发现湖南武陵源、广东坪台金鸡岭、福建武夷山、承德棒槌山与双塔山等典型的丹霞地貌。

  35、中国火山岩地貌景观形成特点?与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火山岩地貌是指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并快速冷凝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如火山口、熔岩洞、地下森林以及温泉等自然景观。

  我国共有火山800余座,大多为死火山和休眠火山,集中分布在东北、云南和台湾等地,构成了著名的火山地貌风景区。主要代表景观以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腾冲及台湾大屯火山等最为著名。

  36、中国海岸地貌景观形成特点?与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海流、潮流等外力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该地貌包括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两大类。

  海积地貌包括砂砾质海岸地貌、淤泥质海岸地貌和生物海岸地貌等。其中砂砾质海岸地貌最适于开发海滨浴场,如河北北戴河海滨是典型的砂砾质海岸地貌类型,同时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可分为红树林海岸和珊瑚海岸,其中珊瑚海岸往往成为价值很高的潜水旅游胜地,我国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典型的珊瑚海岸风光。海蚀地貌包括海蚀洞、海蚀崖、海蚀蘑菇等,如中国海南省的天涯海角旅游区是典型的海岸侵蚀地貌类型,是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37、中国风沙地貌景观形成特点?与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风沙地貌是干旱地区由于强劲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的总称。风沙地貌主要包括沙丘和雅丹地貌等。

  中国干旱地区十分广大,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共有约128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为干旱区,发育了大量的风沙地貌。其中鸣沙以宁夏中卫的沙坡头、甘肃敦煌月牙泉鸣沙山最为著名;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乌尔禾与将军崖最为典型。

  38、中国江河景观主要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主要代表景观有:

  (1)长江

  其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长江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 300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以宜昌和湖口为上、中、下游分界。上游雄险多峡谷,水利资源丰富。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弯的虎跳峡具有“狂涛卷起、飞瀑撼天”的雄伟气势。长江三峡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游沃野千里,经济发达,沿江景色秀丽,古遗迹、古战场等文化景观丰富。下游特别是三角洲地区,水天一色,湖荡棋布,城镇毗连,是有名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

  (2)黄河

  正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 464千米。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曾哺育了高度发达的中华原始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保留了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古人类遗迹地、古都城遗迹、帝都园林、帝王陵墓、宗教胜迹等,是发展历史文化游的首选之地。

  其他江河如漓江、富春江、京杭大运河等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39、中国湖泊景观主要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湖泊是陆地上积水的凹地。湖泊按其成因分类,主要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堰塞湖。

  构造湖,由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形成,如滇池、洱海;

  火口湖,是火山口或熔岩高原喷口积水而成,如长白山天池;

  冰川湖,由冰川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堰塞湖,是熔岩流或泥石流等物质阻塞河床使其成为湖泊,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按湖泊所含的盐度分类,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

  主要代表景观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杭州西湖、青海湖。

  (1)鄱阳湖

  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之西北是避暑游览胜山庐山,登临湖中大孤山,匡[kuāng]庐山色、鄱阳水光尽收眼底。

  (2)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湖南]鄂[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风光绮丽迷人。[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雪峰山、武陵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中国的水系一般是西北流向东南,但是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全部从南往北流入洞庭湖,然后汇入长江。]

  (3)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千米,有大小岛屿48个,峰72座。太湖山水相依,层次丰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在观赏太湖风景的同时,还可游览名山、名园,探考历史。

  (4)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面积5.6平方千米,三面环山。该风景名胜区以湖面为中心,山为背景,堤岛错落,树木苍翠;在峰岩洞壑之间,穿插着泉池溪涧,又巧妙地组合楼、亭、桥、塔、榭等园林建筑,凝聚了自然美和人文美。近年来又开发了“新西湖十景”,真可谓步移景换,美不胜收,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5)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风景壮丽,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古称西湖。景区以高原湖泊为主体,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

  此外,著名的湖泊还有滇池、洱海等。

  40、泉水景观中国景观主要代表景观有那些?

  答:泉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第二种含义是指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泉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冷泉。一般以水质清醇甘洌而供饮用或作为酿酒的水源。如济南趵突泉、镇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等。山东济南、福建福州、四川康定等城市有“泉城”之誉。

  矿泉。矿泉是指含有一定数量的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有机体和气体,或具有较高水温,能影响人体生理作用的泉。温泉指水温在34度以上的矿泉。

  中国是世界上矿泉和温泉分布最多的国家。如北京小汤山温泉、南京汤山温泉、辽宁鞍山汤岗子温泉、广东从化温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已有和新开发的温泉和矿泉旅游疗养胜地,五大连池药泉以其独特的理疗效用成为中国著名的矿泉理疗康复旅游区。

  观赏泉。观赏泉是景观奇特具有观赏价值的泉。如云南大理蝴蝶泉、四川广元的含羞泉等。

  代表景观有:

  (1)济南趵突泉

  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古称泺[luò],根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会齐侯于泺”即此。郦道元《水经注》写道:“泺山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此泉又名槛泉。北宋诗人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的时候,在泉边建“泺源堂”,并作了《齐州二堂记》,正式赋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趵突”二字形象、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泉水跳跃腾出之貌、之声。[槛jiàn栏杆:圈兽类的栅栏:kǎn门槛〕门下的横木。]

  (2)无锡惠山泉

  无锡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位于锡惠公园内。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两山,映山湖将两山相连,这里惠山逶[wēi]迤[yí],锡山明媚,树木茂密,风景优美。“惠山泉”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大历年间(766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dí]滤,水质清纯甘洌,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

  (3)杭州虎跑泉

  杭州虎跑泉被称为“天下第三泉”,位于西湖南面大慈山麓。唐朝元和年间这里有定慧寺,后历代屡毁屡建,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曾修建六七次。近代寺院已无,但修建成了供游人饮茶休憩之处。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