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导航

2018中级银行从业公司信贷章节讲义:第一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4-24

  第二节 公司信贷的基本原理

  一、公司信贷理论的发展(掌握)

  公司信贷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真实票据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简要评价

真实票据理论

亚当·斯密

银行资金是来自商业流通的闲散资金,是临时性存款,为确保流动性只能发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的短期贷款。银行不能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和长期设备贷款等。

该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支配性理论,但具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①银行短期存款的沉淀、长期资金的增加,使银行具备大量发放中长期贷款的能力,局限于短期贷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②自偿性贷款随经济周期而决定信用量,会加大经济的波动。

资产转换理论

莫尔顿

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银行资产能否转让变现,把可用资金的部分投放于二级市场的贷款与证券,可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要。

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范围显著扩大,由于减少非盈利现金的持有,银行效益得到提高。理论缺陷:①缺乏物质保证的贷款大量发放,为信用膨胀创造了条件;②在经济局势和市场状况出现较大波动时,证券的大量抛售同样造成银行的巨额损失;③贷款平均期限的延长会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④对单个银行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却未必完全正确。

预期收入理论

普罗克诺

贷款能否到期归还,是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的,只要未来收入有保障,长期信贷和消费信贷同样能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稳定的贷款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归还期限与贷款的证券担保的基础上。按照以前的一些理论,这样一种贷款可称为“合格的票据”,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拿到中央银行去贴现。这样,中央银行就成为资金流动性的最后来源了。

该理论推动了中长期设备贷款、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的迅速发展,但由于收入预测与经济周期有密切关系,同时资产的膨胀和收缩也会影响资产质量,因此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危机一旦爆发,其规模和影响范围会越来越大。

超货币供给理论

 

主张银行除了提供信贷产品的服务外,还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应朝着全能化方向发展。

该理论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经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和盲目扩大的规模也是当前银行风险的一大根源,金融的证券化、国际化、表外化和电子化使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系统性风险的方式出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广泛。

  从上面有关银行信贷理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信贷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银行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历史,它揭示了既要发展业务又要控制风险的主题。

  二、公司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特征(掌握)

  1.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

  信贷资金运动就是信贷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和增值过程的总称。运动过程可归纳为二重支付(银行支付给使用者、由使用者转化经营资金,投入再生产)、二重归流(生产完成后回到使用者、使用者归还给银行)。

  注:信贷资金的这种运动是区别于财政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和其他资金的重要标志之一。财政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和其他资金都是一收一支的一次性资金运动。

  【例题·单选题】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可以归纳为二重支付、二重归流。其中第一重归流是指( )。
  A.信贷资金首先由银行支付给使用者
  B.由使用者转化为经营资金,用于购买原料和支付生产费用,投入再生产
  C.经过社会再生产过程,信贷资金在完成生产和流通职能以后,又流回到使用者手中
  D.使用者将贷款本金和利息归还给银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可以归纳为二重支付、二重归流。信贷资金首先由银行支付给使用者,这是第一重支付;由使用者转化为经营资金,用于购买原料和支付生产费用,投入再生产,这是第二重支付。经过社会再生产过程,信贷资金在完成生产和流通职能以后,又流回到使用者手中,这是第一重归流;使用者将贷款本金和利息归还给银行,这是第二重归流。所以,选项C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2.信贷资金的运动特征

  (1)以偿还为前提的支出,有条件的让渡。这是贷款区别于拨款的基本特征。

  (2)与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相结合。信贷资金是一种不断循环和周转的价值流。信贷资金运动的基础是社会产品的再生产。

  (3)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良性循环。信贷资金只有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在整体上实现良性循环。

  (4)信贷资金运动以银行为轴心。银行成为信贷中心,贷款的发放与收回都是以银行为轴心进行活动的,银行成为信贷资金调节的中介机构。信贷资金运动以银行为轴心,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信贷资金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