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导航

中级银行从业公司信贷讲义:第十二章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28

  第十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一、贷款风险分类概述(熟悉)

  (一)贷款分类的含义和标准

  1.贷款分类的含义

  贷款分类是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的结果分析归类的过程。贷款分类的实质就是把贷款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贷款类别。

  2.贷款分类的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5月颁布并实施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照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可将贷款划分为五类(亦称“五级分类”),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下面是我国中央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对贷款分类的核心定义: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贷款本息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4、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贷款分类的目标

  通过贷款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1.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应贷款质量。

  2.及时发现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3.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三)贷款分类的原则

  贷款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分类应真实客观地反映贷款的风险状况。

  2.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地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3.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表12-1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4.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四)贷款分类的考虑因素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贷款的担保;

  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五)贷款分类的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在贷款分类中应当做到:

  1.制定和修订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政策、操作实施细则或业务操作流程。

  2.开发和运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实施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3.保证信贷资产分类人员具备必要的分类知识和业务素质。

  4.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保证分类资料信息准确、连续、完整。

  5.建立有效的信贷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贷款分类的独立、连续、可靠。

  6.髙级管理层要对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贷款分类的结果承担责任。

  7.应至少每季度对全部贷款进行一次分类。如果影响借款人财务状况或贷款偿还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调整对贷款的分类。对不良贷款应严密监控,加大分析和分类的频率,根据贷款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8.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

  9.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信贷资产分类政策、程序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将结果向上级行或董事会作出书面汇报,并报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检查、评估的频率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10.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细化分类方法,但不得低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并与该指引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

  11.制定的贷款分类制度应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备。

  12.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也应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分类时,要以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具体可参照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和要求。

  13.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贷款分类的数据资料。

  14.应在贷款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贷款损失。

  15.应依据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披露贷款分类方法、程序、结果及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核销等信息。

  (六)贷款分类的意义

  1.贷款分类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

  2.贷款分类是金融审慎监管的需要

  3.贷款分类是利用外部审计师辅助金融监管的需要

  4.贷款分类是不良资产的处置和银行重组的需要

  (七)贷款风险分类的会计原理

  1.历史成本法

  根据历史成本法,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账面上资产和负债增减的净值。假设没有倒账风险,按历史成本法反映的银行贷款组合就是当前未偿还的贷款总额。

  2.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即按照市场价格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如果完全实行市场价值法,收入即代表净资产在期末与期初的差额。因此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市场价值法不必对成本进行摊派。

  3.净现值法

  按照净现值法,贷款价值的确定主要依据对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这样,贷款组合价值的确定将包括贷款的所有预期损失,贷款盈利的净现值也会得到确认。

  4.公允价值法

  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于1991年对公允价值法所作的定义是:在非强制变现的情况下,贷款按买卖双方自主协商的价格所确定的价值。如果有市场报价,则按市场价格定价;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根据当前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对贷款价值作出的判断,就是公允价值法的运用。实际上,当前较为普遍的贷款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公允价值法。

  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熟悉)

  (一)基本信贷分析

  在贷款分类过程中,银行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贷款基本信息,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贷款目的分析

  贷款目的即贷款用途,是判断贷款正常与否最基本的标志。判断贷款是否正确使用是贷款分类的最基本判断因素之一,贷款一旦被挪用,就意味着将产生更大的风险。

  2.还款来源分析

  还款来源是判断贷款偿还可能性的最明显标志,还款来源分析需要分析贷款时合同约定的还款来源及目前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

  银行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来分析借款人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从而确定偿还来源,也可以通过观测贷款是否具有以下三个预警信号来判断还款来源是否存在风险,即:

  (1)贷款用途与借款人原定计划不同;

  (2)与合同上还款来源不一致的偿付来源;

  (3)与借款人主营业务无关的贷款目的或偿付来源。

  3.资产转换周期分析

  资产转换周期是银行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转换周期,二是资本转换周期。生产转换周期是指从借款人用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销售到收回销售款的整个循环过程。

  4.还款记录分析

  还款记录对于贷款分类的确定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还款记录,银行可以了解到贷款是在正常还本付息,还是发生过严重拖欠或被部分注销,贷款是否经过重组,本息逾期的时间,是否已挂账停息,以及应收未收利息累积额。这些信息基本能够帮助银行从一开始判断这笔贷款的基本状况和分类的基本信息。

  (二)还款能力分析

  贷款风险分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而评估借款人偿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对借款人进行财务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与其营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和现金净流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贷款分类中所进行的财务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利用财务报表评估借款人的经营活动

  通过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分析与预测,尤其是根据提供的连续三年以及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考察借款人过去和现在的收入水平、资产状况及其构成、所有者权益状况及其构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趋势与盈利趋势等。

  2、利用财务比率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衡量借款人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衡量借款人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比率和产权比率等。

  现金流量是偿还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还款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借款人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足。

  (三)还款可能性分析

  还款可能性分析包括还款能力分析、担保状况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下面主要介绍担保状况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两个方面。

  1.担保状况分析

  担保是银行防止遭受损失的保障措施,是银行为保证贷款足够安全,在贷出资金周围设立的众多安全防护措施之一。在担保的问题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重点考虑,一是法律方面,即担保的有效性;二是经济方面,即担保的充分性。

  无论是抵押与保证都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并且是建立在担保人的财务实力以及还款愿意的基础之上。因此业务人员在分析抵押与担保时,要判断抵押与担保是否能够消除或减少贷款风险损失的程度。

  2.非财务因素分析

  影响贷款偿还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借款人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及社会因素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非财务因素分析也是借款企业还款可能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四)确定分类结果

  通过以上对各类因素的分析,银行对贷款偿还能力与偿还可能性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核心定义,比照各类别贷款的特征,银行就可以对贷款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下面是分类结果中各类贷款的主要特征: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并且对贷款本息能按时足额偿还;

  2、关注类: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存在以下可值得关注的表现

  (1)净现金流减少;

  (2)借款人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在下降,或净值开始减少,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

  (3)借款人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下降;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6)贷款的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

  (7)银行对抵押品失去控制;

  (8)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等。

  3、次级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并且难以按市场条件获得新的资金;

  (2)借款人不能偿还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3)借款人内部管理问题未解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4)借款人采取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套取贷款。

  4、可疑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状态;

  (3)借款人已资不抵债;

  (4)银行已诉诸法律来回收贷款;

  (5)贷款经过了重组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还款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等。

  5、损失类: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无力偿还,抵押品价值低于贷款额;

  (2)抵押品价值不确定;

  (3)借款人已彻底停止经营活动;

  (4)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停止时间很长,复工无望等。

  在实际贷款分类过程中,对各类贷款的(风险)特征判断还应注意以下情况:

  1.正常类贷款

  正常类贷款偿还没有问题,经过各种信息判断分析,没有理由怀疑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并且从目前的分析来看,贷款不会有损失的可能。这就是正常贷款的典型特征。

  2.关注类贷款

  关注类贷款偿还也没有问题,但是从各种信息分析来看存在潜在缺陷,如果潜在缺陷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这就是关注类贷款的显著特征。

  3.次级类贷款

  次级类贷款的缺陷已经很明显,即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需要诉诸抵押和保证,甚至在执行了抵押或保证之后,仍有部分损失的可能。

  4.可疑类贷款

  可疑类贷款的特征是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还不能确定。在贷款分类时,对这类贷款的分类,要考虑“有明显缺陷,且有大部分损失”的关键特征。

  5.损失类贷款

  损失类贷款就是大部分或全部发生损失,即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的或只有极少部分收回的贷款。但在贷款分类过程中,银行一定要掌握损失类贷款的定义特征,损失类贷款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收回或没有剩余价值,只是说贷款已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作为银行资产的价值。

  三、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只有中级要求)

  概述、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一)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