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

导航

2018年安全工程师《生产技术》第五章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0-09

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一、噪声

  (一)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来源及其危害

  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噪声的分类: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

  1.空气动力噪声,是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是由于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是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二)噪声的危害: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 dB(A)。

  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噪声聋。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

  (三)噪声的控制措施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二、振动

  振动: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振动危害:造成手臂振动病。

  振动的控制措施:

  1.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4.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三、辐射

  这种交替变化的,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辐射或电磁波。

  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α射线等。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X射线等非 带电粒子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

  (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

  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危害

  (1)射频辐射。量子能量很小。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成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2)红外线辐射。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 20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和等离子焊接等。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

  2.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等。对微波辐射的防护,是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屏蔽辐射源、采取个人防护及执行安全规则。

  (二)电离辐射来源与防护

  1.电离辐射来源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α、β等带电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能产生直接或非直接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置称为电离辐射源,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线机等。

  2.电离辐射的防护

  治本——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外照射防护:外照射——使用封闭型电离辐射或射线装置,射线由外部对人体进行照射。

  外(照射)防护三原则:(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3)屏蔽防护 内照射防护: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

  四、异常气象条件

  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高温作业包括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 ;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包括:低温作业、高气压作业、低气压作业。

  (一)异常气象条件种类

  1.高温作业

  生产场所的热源可来自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机械摩擦和转动产热以及人体散热;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造纸、印染、缫丝、电镀、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等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

  2.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或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夏季室外气温2℃以上,并有较强的辐射热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的锅炉间等。

  3.高温高湿作业

  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有的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30℃,相对湿度95%以上。

  4.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

  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如冬天在寒冷地区或极地从事野外作业,冷库或地窖工作的低温作业,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等高气压作业,高空、高原低气压环境中进行运输、勘探、筑路及采矿等低气压作业。

  (二)异常气象条件防护措施

  1.高温作业防护

  对于高温作业,首先应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这是改善高温作业条件的根本措施。如钢水连珠、轧钢及铸造等生产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采用开放或半开放式作业,利用自然通风,尽量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对热源隔离等。

  2.隔热

  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利用水来进行。

  3.通风降温

  通风降温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4.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暑季供应含盐的清凉饮料是有特殊意义的保健措施。

  5.个体防护

  使用耐热工作服等。低温的防护,要防寒和保暖,加强个体防护用品使用。

  6.异常气压预防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