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全工程师《生产技术》第五章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0-09
中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熟悉)
(一)来源
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物质的加热分解。
(二)毒物形态
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
1.气体 2.蒸气 3.雾 4.烟 5.粉尘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
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
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
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30%;
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
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
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掌握)
1.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2.常用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掌握)
(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采用该系统必须注意2点:
1.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问题;
2.正确地选择气体的净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污染。
(二)局部排气罩
就地密闭,就地排出,就地净化,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排气罩就是实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扩散的具体技术装置。局部排气罩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
1.密闭罩;2.开口罩;3.通风橱。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
①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
②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③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
④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1.洗涤法
适用于净化CO、SO2、NOx、HF、SiF4、HCl、Cl2、NH3、Hg蒸气、酸雾、沥青烟及有机蒸气。
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等。
2.吸附法
吸附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并实现其回收与利用。如机械、仪表、轻工和化工等行业,对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已广泛应用,吸附效率在90%~95%。
3.袋滤法
袋滤法是一种高效净化方法,主要适用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以金属氧化物(Fe2O3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该方法还可以用做气体净化的前处理及物料回收装置。
4.静电法
静电法是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带荷电后,粒子向沉淀极移动,带电粒子碰到集尘极即释放电子而呈中性状态附着集尘板上,从而被捕捉下来,完成气体净化的方法。静电法分为干式净化工艺和湿式净化工艺,按其构造形式又可分为卧式和立式。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的静电法气体净化设备清灰方法,在供电设备清灰和粉尘回收等方面应用较多。
5.燃烧法
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2和H2O,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
燃烧法适用于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其中直接燃烧法是在一般方法难以处理,且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燃烧处理时采用,如:净化沥青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
(四)个体防护
三、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1.无需办理准入证
定时检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
2.需要办理准入证
批准;
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人及各自职责;
警示标志;
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安全评价;
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报警器;
应急救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