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第一套)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1

  20.伤寒患者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部位是在

  A.回肠末端

  B.升结肠

  C.乙状结肠

  D.肝、脾

  E.心、脑

  答案:A

  精析与避错: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以及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21.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到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HBcAg

  E.抗-HBc

  答案:D

  精析与避错:血液中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游离的HBcAg极少。肝组织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中。血清中的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3~5周,当时抗HBs尚未出现,HBsAg已消失,只检出抗HBc和抗HBe,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g有很强的免疫原性,HBV感染者几乎均可检出抗HBc,除非HBVC基因序列出现极少见的变异或感染者有免疫缺陷。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绝大多数出现在发病第一周,多数在6个月内消失。抗HBc 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故选D。

  22.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症状是

  A.畏寒、发热

  B.声音嘶哑

  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D.腹部绞痛

  E.腓肠肌痉挛

  答案:C

  精析与避错: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一般以轻症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循环衰竭。故选C。

  23.诊断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查方法为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E.红细胞镰变试验

  答案:D

  精析与避错:血培养可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4周无钩端螺旋体生长即为阴性。血清学试验常用显微镜下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抗体效价>1/400,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定诊断。故选D。

  24.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型是

  A.包囊

  B.小滋养体

  C.大滋养体

  D.裂殖体

  E.配子体

  答案:C

  精析与避错: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期。生活史中仅需1种哺乳类宿主,人是主要的适合宿主。滋养体是阿米巴在人体的生活史中的主要阶段,按其形态可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小滋养体是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大滋养体是组织致病性滋养体。故选C。

  25.晚期血吸虫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巨牌型

  B.腹腔积液型

  C.侏儒型

  D.脑型

  E.肺型

  答案:A

  精析与避错:血吸虫病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其中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四型:巨脾型(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约占70%)、腹腔积液型(约占25%)、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极少)。

  26.成人急性血吸虫病患者,采用吡喹酮治疗其总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A.40 mg

  B.60 mg

  C.120 mg

  D.140 mg

  E.180 mg

  答案:C

  精析与避错:血吸虫病的病原治疗应用吡喹酮,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适应证广,可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口服后迅速吸收,主要分布在肝,其次为肾、肺、脑、垂体等。80%药物于4天内以代谢产物形式由肾排出,其中90%是在24小时内排出的。急性血吸虫病的总量按120 mg/kg,6天分次服完,其中50%必须在前两日服完,体重超过60 kg者仍按60kg计。故选C。

  27.治疗休克型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不恰当的措施为

  A.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B.脱水

  C.扩容

  D.使用抗生素

  E.纠正酸中毒

  答案:B

  精析与避错: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精神萎靡.面色苍灰,四肢凉冷,脉搏细速,呼吸、心率加快,血压偏低,脉压减小,重者谵妄或昏迷,皮肤花纹、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少尿等。后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抗休克治疗包括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等。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的药物有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间羟胺(阿拉明)等;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④纳洛酮能有效地提高血压和心肌收缩力。

  28.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毒携带者

  E.病毒清除

  答案:C

  精析与避错:戊型肝炎多见于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故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隐性感染,故选C。

  29.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答案:B

  精析与避错: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ALT高峰后1周,故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黄疸前期,故选B。

  30.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中毒性脑病

  B.肠穿孔

  C.急性胆囊炎

  D.肠出血

  E.肺炎

  答案:B

  精析与避错:伤寒的并发症包括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穿孔,故选B。

  31.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在

  A.升结肠

  B.横结肠

  C.降结肠

  D.乙状结肠

  E.乙状结肠和直肠

  答案:E

  精析与避错: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最显著,但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故选E。

  32.艾滋病患者肺部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白色念珠菌

  B.结核杆菌

  C.疱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肺孢子菌

  答案:E

  精析与避错: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晚期可表现为多系统病变,其中多种病原体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的肺部感染,但70%~80%的患者会经历一次或多次肺孢子菌肺炎,在艾滋病因机会性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中,绚一半患者死于肺孢子菌肺炎,故选E。

  33.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霍乱肠毒素

  B.霍乱内毒素

  C.腺苷酸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蛋白水解酶

  答案:A

  精析与避错:霍乱弧菌产生3种毒素,I型毒素为内毒素,是制作菌苗引起疫苗反应的主要成分。Ⅱ型毒素为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茵在体内繁殖时产生的代谢产物,霍乱的剧烈腹泻就是由这种毒素引起的,有抗原性,可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Ⅲ型毒素在发病作用上意义不大。

  34.确诊流脑的依据是

  A.流行季节

  B.突然发病、高热、头痛、呕吐

  C.脑膜刺激征阳性

  D.皮肤淤点检菌阳性

  E.脑脊液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答案:D

  精析与避错:流脑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于11月份至次年5月,以3、4月份多见,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是明确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改变,但发病1~2天及败血症休克患者脑脊液检查除颅内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可无明显变化;皮肤淤点检菌阳性是确定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故选D,A、B、C、E均不正确。

  35.治疗肠内外各型阿米巴病首选药物是

  A.吐根碱

  B.灭滴灵(甲硝唑)

  C.氯喹

  D.喹碘仿

  E。卡巴砷

  答案:B

  精析与避错:抗阿米巴药按其作用分为3类:①组织内杀阿米巴药,对侵入组织的阿米巴滋养体有杀灭作用,如依米丁、氯喹;②肠内抗阿米巴,对肠腔内阿米巴有作用,主要对包囊有杀灭作用,如双碘喹啉、安痢平、二氯尼特;③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氯硝唑,对肠内和组织内阿米巴均有杀灭作用,故选B。

  36.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疟疾

  E.狂犬病

  答案:B

  精析与避错: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艾滋病传播途径有:①性接触传染;②注射途径传染;③母婴传播;④其他,如人工授精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蚊子叮咬传播;疟疾经蚊子主要为按蚊叮咬传播;狂犬病主要通过咬伤传播。故选B。

  37.我国细菌性痢疾主要流行菌群是

  A.宋内志贺菌

  B.痢疾志贺菌

  C.福氏志贺菌

  D.鲍氏志贺菌

  E.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答案:C

  精析与避错: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20世纪40年代以痢疾志贺菌为主;50年代以后福氏志贺菌为主;60年代以宋内志贺茵为主,已成为欧美等国家当前的主要流行菌型。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仍以福氏志贺菌占据首位。故选C。

  38.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的是

  A.后发热

  B.虹膜睫状体炎

  C.反应性脑膜炎

  D.肾损害

  E.闭塞性脑动脉炎

  答案:D

  精析与避错:部分钩体病人在发热消退的恢复期可再次出现发热、眼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般认为是由机体感染钩体后诱发的变态反应引起,称为钩体病后发症。眼部后发症包括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葡萄膜炎;反应性脑膜炎虽有症状及脑脊液改变,但培养无钩体生长,预后良好。中枢神经系统后发症主要为闭塞性脑动脉炎。故选D。

  39.钩端螺旋体病确诊后,首选下列哪种抗生素

  A.青霉素G

  B.四环素

  C.氯霉素

  D.庆大霉素

  E.头孢菌素

  答案:A

  精析与避错: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为尽可能避免诱发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而加重病情,一般主张青霉素首剂量40万U肌内注射,病情重者可2小时后追加40万U,每日总量为1 60万一240万U。对青霉素过敏者,临床应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均有很好疗效。故虽B、 C、D均可治疗钩体病,但不是首选,故选A。

  40.疟疾典型临床发作的机制是由于

  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增殖

  B.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

  C.大量裂殖子人血

  D.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人血

  E.大量配子体人血

  答案:D

  精析与避错:疟疾典型临床发作的机制是由于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故选D。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