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

导航

中医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70道问答题汇总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2-15

  11.简述小儿面部望诊的五色主病特点及小儿望诊中审苗窍与脏腑的关系。

  答:五色主病,又称五色诊,即按面色红、青、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偏向表现来诊察疾病。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

  苗窍是指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苗窍与脏腑关系密切,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脏腑有病,能在苗窍上有所反映,审察苗窍可以测知脏腑病情。

  12.小儿望诊察口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如何?

  答:察口是小儿望诊中审察苗窍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方面与成人不同,甚至某些疾病可以由口腔内特殊变化反映出来,因此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临床察口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如唇色淡白是气血亏虚;唇色青紫为血瘀或寒证;唇色樱红为暴泻伤阴;口唇干燥为伤阴的征象;齿龈红肿多属胃火;牙齿逾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咽红发热为外感风热;咽红、喉核肿大为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咽红有灰白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常为白喉;口腔舌部粘膜破溃糜烂为脾胃炽热上熏;若满口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若颊粘膜有白色点状物,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

  13.儿科闻诊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答: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气味等方面。

  (1)语言声: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语声低弱,为气虚;呻吟不休,多为身有不适;高声尖呼,常为剧痛所致;谵语狂言,为邪热入营,常见于温热病过程中,语声嘶哑,多为咽喉和声带疾患。

  (2)啼哭声:正常健康小儿哭声洪亮而长,并有泪液。健康婴儿啼哭,须注意尿布潮湿和饥饿思食,饥饿哭声多绵长无力,或口作吮乳之状。若哭声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多为腹痛所致;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咽喉水肿所致;久病体虚及疳证,哭声延绵而低微。总之,小儿哭声以洪亮为实证,哭声微细而弱为虚证;哭声清亮和顺为佳,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

  (3)咳嗽声:咳嗽以声音畅利,痰易咯出为轻。咳声清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或为咽炎所致;咳嗽阵作,并有回声,常为百日咳;咳声嘶哑,如犬吠声,常见于咽炎或白喉。

  (4)呼吸声: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痰邪壅肺,如哮喘症;呼吸急促,气粗鼻煽,每见于肺炎喘嗽;呼吸窘迫,面青不咳,常为呼吸道阻塞;呼吸低微,双呼气如哭泣声,为肺气将绝之危症,如呼吸衰竭时;乳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常为鼻塞所致。

  (5)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和大小便的气味。口气臭秽,多属肺胃之热上蒸,浊气上升所致;口气臭腐,牙龈肿胀溃烂,则为牙疳;口气酸腐而臭,多为伤食;口气腥臭,见于血证,如齿衄时。大便秽臭,是湿热积滞;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显臭味,为脾肾两虚。小便短赤,气味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常为脾肾虚寒。

  14.儿科问诊包括哪些主要内容?问年龄及个人史的临床意义何在?

  答:小儿问诊主要是询问家长或保育人员,主要内容包括问年龄、问病情(即寒热、汗、头身、饮食、胸腹、二便、睡眠)、问个人史、问预防接种史、问遗传史。

  许多儿科疾病与年龄有密切有关。如诊断脐风、胎黄、脐血、脐疮等,则见于1周内初生儿;而鹅口疮、脐突、夜啼等,又以乳婴儿为多;遗尿,则发生在3岁以上小儿。某些时行病也年龄有密切关系,小儿所患疾病的过程,基本上已接近成人、详细询问患儿的实足年龄,对诊断疾病和治疗用药都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史包括生产、喂养、发育等。生产史要问清胎次、产次,是否足月、顺产或难产,有否流产,以及接生方式、出生地点、出生状况、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和辅助食物添加情况,是否已断奶后的情况。对年长儿还应询问饮食习惯,现在的食物种类和食欲等。发育史包括体格和智力发育,如坐、立、语、行等开始的时间,出牙和囟门闭合的时间。对已入学的小儿还应了解学习情况,以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15.小儿脉诊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答:小儿寸口脉位较短,切脉常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并用轻、中、重三种不同批指力来体会脉象变化。切脉时间一般不少于1分钟。小儿脉搏次数,每因啼哭、走动等而增加,故以入睡和安静时最为准确。

  小儿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凡轻按即能触及为浮脉,多见于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重按才能触及的为沉脉,多见于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脉搏迟缓,来去极慢,一息五六次以下为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寒滞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脉搏频数,来去急促,一息六七次以上为数脉,多见于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势。此外,小儿腹痛或惊风的弦脉、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的结代脉等,也须注意诊察。

  16.小儿疾病治疗为何重视先证而治?

  答: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虚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而医者在诊察之后,病家需取药煎煮,直到汤喝下发挥药效,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因此,医者应把握这种变化,揭示病情的演变规律,提前一步,在相应的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病防变的目的。

  17.小儿疾病治疗为何特别强调及时、正确和审慎?

  答: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又不可用药太过,损伤正气。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达,从表而解,不可凉遏而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未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邪留寇。

  18.儿科临床治疗为何强调“中病即止”?

  答:小儿机体柔弱,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稍拨则应,稍过则伤,故应注意用药不可太过,尤以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用之不当,机体反受其害,如大苦、大寒易于伤阳、大辛、大热易于伤阴,攻伐太过则伤中气,故儿科临床治疗要强调“中病即止”。

  19.儿科内治用药剂量应如何掌握?

  答: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由于小儿用药一般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药物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更是如此。但对一些辛热、苦寒、攻伐等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应用时须予注意,如附子、乌头、大黄、巴豆、芒硝等。为方便计算,临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系指一般用量,并非指最大用量。

  20.儿科常用的内治法则有哪些?它们各自用于哪些主要病症?

  答:儿科常用的内治法则有:

  (1)疏风解表法:主要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

  (2)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

  (3)清热解毒法:主要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诊、痢疾、血证等。

  (4)凉血止血法:主要用于有出血的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

  (5)消食导滞法:主要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因婴儿泄泻、积滞、疳证等。

  (6)镇惊开窍法:主要适应于小儿抽搐、惊痫等证。

  (7)利水消肿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停骤、小便短少而致的水肿证。

  (8)健脾开胃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脾运功能失常所致的泄泻、疳证、厌食等症。

  (9)培元补肾法: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

  (10)活血化瘀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喘嗽等病症时,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腹痛针刺、痛有定处等。

  (11)回阳救逆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衰脱之危重征候。临床可见面色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微脉欲绝等。

  (12)养阴生津法:主要适用于小儿阴液虚亏、津液耗损之证。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