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咨询工程师《政策规划》章节考点:第八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5-29
中第二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关注2020年咨询工程师考试报名相关信息,请加入中华考试网咨询工程师学习群:294312692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6项重点任务,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二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三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六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长期快速发展中累积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十分严峻,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时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战略举措。必须围绕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激励和约束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坚决打赢这一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
第一,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实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逐步减少并消除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保障人们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突出精准治霾,着力解决冬季清洁取暖、工业排放、机动车超标排放等问题,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严格控制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减少冬季散煤使用量,促进煤炭减量化。
第二,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系统治水,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抓好流域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提高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提升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全面加强重要饮用水的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严格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大渤海、东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
第三,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注重分类管控,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采取预防管控或治理修复措施,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控监管,防范土壤环境风险。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构建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推进农村住户改水、改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全面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普遍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性大都市、新城新区等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第五,加强环境治理制度保障。
一是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推进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加大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
二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资源环境监督执法,继续深入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积极推进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本地区环境保护督察。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监督举报、环境公益诉讼等机制,鼓励和引导环保公益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监督治理。
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在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领域的议题设置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规则制定能力、舆论宣传能力。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第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的办法,让生态休养生息。要重点实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上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生态修复工程。
第二,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增加生态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减少工业空间、农产品生产空间、农村建设空间,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全面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落地上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将国家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建设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一批国家公园。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第三,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第四,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第五,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在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漏斗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扩大轮作休耕试点。
与此同时,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各类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水资源税试点范围。全面推行碳排放权、水权市场交易,落实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绿色金融,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环境治理项目与经营开发项目组合开发模式,健全社会资本投资环境治理回报机制。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补偿范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全覆盖。建立跨省域的生态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的横向补偿,推进省级区域内横向补偿。
2020咨询工程师培训招生:含四科精讲班+冲刺班+习题班;包含全真摸底评测(评测后老师点评),助力备考。
查看详情 | 进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