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咨询工程师《政策规划》核心考点:第十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3-14
中三、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1.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1)推动形成四个格局:
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以及可持续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2)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采取不同政策
1)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推动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产业和人口,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
3)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范围。(限制开发区)
4)加大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
2.健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
(1)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
(2)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3)建立健全区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4)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3.建立空间治理体系
(1)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2)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
(3)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1.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50 亿吨标准煤以内。
2.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用水总量控制在 6700 亿立方米以内。
3.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张。
(2)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增量),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再利用。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 20%。
4.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
(1)严格分区管理、总量控制和开采准入制度,加强复合矿区开发的统筹协调。
(2)支持矿山企业技术和工艺改造,引导小型矿山兼并重组,关闭技术落后、破坏环境的矿山。
(3)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4)完善优势矿产限产保值机制。
(5)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
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
6.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7.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16 年曾考)
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
(三)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1.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 25%;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80%以上。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
2.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
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国排放总量下降 10%以上。
3.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加大重点区域、有色等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
4.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 95%和 85%(13 年曾考)。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
5.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开展环保督察巡视,建立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汚黑名单制度。
(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1.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加强“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 56%。
2.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
坚持源头保护、系统恢复、综合施策,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丰富生态产品, 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 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4.维护生物多样性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
(五)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1.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
(2)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
(3)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4)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2.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适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3.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
(六)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用途管制,严守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2)建立森林、草原、湿地总量管理制度。
(3)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4)建立绿色税收体系。
(5)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
(6)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7)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
(8)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2.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
建立健全国家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调查评估。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
严格环境损害赔偿,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七)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1.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
(1)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2)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3)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
(4)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5)统筹推行绿色标识、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6)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7)完善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等发电上网政策。
(8)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2.发展环保技术装备
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 研发、 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
2019咨询工程师培训招生:含四科精讲班+冲刺班+习题班;包含全真摸底评测(评测后老师点评),助力备考
查看详情 | 进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