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章节(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2-27
中
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后)的教育管理
3、明清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⑴尊孔崇儒,推崇理学⑵网罗世人,禁锢思想。朱元璋还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以朱元璋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常科只有进士一科,三年进行一次。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⑴乡试:第一名为解元。⑵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⑶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应试者被正式赐出身,进士。分三甲。一甲第一“状元”;一甲第二“榜眼”;一甲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赐出身,进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5、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严重的败坏了学风。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
6、明清时期教育行政机构(或官员)的名称:⑴明清时期,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⑵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强调地方行政长官。⑶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
7、明清官学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8、明清时期教师的管理:⑴对教师的要求与监督。明清时期教育的目标:培养“忠君”的官僚。对教师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⑵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又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还有平时的考核。
9、明清时期学生的来源:⑴教育对象的范围大大放宽了。分为:一为“荫监生”(官生)。二为“贡监生”。三为“举监生”。四为“例监生”。⑵明初规定学生的名额,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⑶明初规定,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由学校出身,童试又分为“县考”“府考”“院考”。
10、倡导实学的著名书院: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1、(明清蒙学的类型)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分为三种:⑴教师在自己家里。称为“门馆”“家塾”⑵由一族一村延请教师择址建馆教⑶由富裕人家独自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称做“做馆”“教馆”。
1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⑴以识字为主的教材。有前代传下来的: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北宋时编写的《百家姓》、南北朝时梁周兴的《千字文》。⑵.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清朝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⑶诗歌类教材。《千家诗》《神童诗》、清朝孙洙编写的《唐诗三百首》⑷综合知识类教材。唐朝李翰的《蒙求》、《龙文鞭影》、清朝邹圣脉在明人程登吉《幼学须知》基础上增订的《幼学琼林》。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