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技术》自考大纲(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5
中第二章 感光材料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虽然数字技术使得当今的摄影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的胶片工艺仍然在摄影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感光材料的原理、性能以便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的应用,是学习摄影的必要知识储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感光材料的分类
分类方法
1、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感光胶片主要分为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
2、按照感光材料的几何尺寸分类,感光胶片可以分为135胶卷、120胶卷、散页片等规格。
3、按照感光材料的用途分类,感光胶片又可以分为负片、正片和反转片。
4、按照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分类,感光胶片可以分为高速片、中速片和低速片。
5、按照感光材料的感色特性分类,彩色负片一般可以分为灯光型片和日光型片。
6、按照感光材料的载体质料分类,可以分为感光胶片和感光纸。
第二节 感光材料的结构
我们这里以黑白负片为例,介绍感光材料的结构。
一、保护层
把胶片的感光乳剂层向上,从上向下数第一层即是保护层,由明胶构成,其作用主要是防止划伤,保护乳剂层。
二、乳剂层
其作用是记录摄影中在该层上形成的光学影像,冲洗之后又可产生可见的银影像。由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等组成。
三、底层
乳剂层和片基之间是底层,主要由明胶和一些有机溶剂组成。其作用是使乳剂层和片基牢固地结合,以避免冲洗中药膜脱落。
四、片基和纸基
片基和纸基都是乳剂的载体,可使感光材料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五、背面层
主要包括防卷曲层、防静电层和防光晕层。
第三节 感光材料的冲洗
一、显影
它是将已经曝光形成了潜影的感光材料,在显影液中处理获得肉眼可见银影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它就是已曝光的卤化银和显影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把银离子还原为黑色的金属银的过程。
在感光片正常曝光的条件下,显影过度会造成反差提高,整体密度加大,颗粒变粗,亮部层次损失的情况;显影不足则出现反差降低,整体密度下降,暗部层次损失,但颗粒度变化不大。只有在正常显影情况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影像的反差、密度适中,层次丰富。
显影液的成份主要有:显影剂、促进剂、保护剂、抑制剂等。
二、定影
在显影完成后,为了使影像稳定不变,需要经过定影程序,将剩余未曝光的卤化银清除,以免其见光继续发生分解。
定影液的成份主要有:定影剂、停显剂、保护剂、坚膜剂等。
三、水洗
水洗的过程比较简单,但对于影像的最终结果仍有着较大的影响。水洗可以分为前浴、中间水洗和最后水洗三个阶段。
一、感光特性曲线
1、曝光量:指乳剂层表面接受光量的多少,通常用H来表示。它决定着乳剂层所形成的潜影的强弱。它与光源照度(E)的强弱和照射时间(t)的长短有关。曝光量越大,产生的潜影越强,经显影后所形成的银影和染料就越多。
2、密度:因为人眼对于明暗的感觉呈对数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用银影阻光率的对数来表示银影的量,称为密度。密度通常用D表示。
3、感光特性曲线:为了将感光胶片所接受的曝光量和所产生的胶片密度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或表示某一胶片在不同曝光量下所产生不同密度的情况,我们引入了感光特性曲线。
图例
特性曲线定量地描述了曝光与胶片密度的关系,它的横坐标为曝光量的对数值(lgH),纵坐标为胶片的密度(D)。
图中A、B两点之间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趾部,对应的是负片上透光率较高、密度较小的部分,相对应的是景物的暗部或曝光不足的部分。B、C两点之间的部分呈直线状态,我们称之为直线部,它所对应的是负片上透光率中等、密度中等的部分,相对应的是景物亮度处于中间层次或曝光正常的部分。C、D两点之间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肩部,它所对应的是负片上透光率较低、密度较大的部分,相对应的是景物的亮部或曝光过度的部分。曲线中D、E两点之间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反转部,这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负片都会出现,它所对应的是透光率很低、密度极大的极高亮度物体,但某些胶片经冲洗后会发生随着曝光量的增加,密度反而减小的特殊现象,故称反转部。
在感光特性曲线的直线部上,曝光量与密度的变化成正比例关系,即意味着直线部所对应的物体亮暗关系可按比例记录下来。而对于呈曲线的趾部或肩部,不成比例变化,即意味着趾部或肩部所相对应的景物的亮部或暗部的层次不能按比例的记录下来,会有所压缩损失。
不同胶片的特性曲线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其特性曲线的形状、倾斜的角度等特征来判断该感光材料的技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