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自考内科护理学基础试题(5)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22
中血液系统疾病
人体最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
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肿大
血液病病人继发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口腔
临床血液病诊断和病情观察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血象检查
出血及出血倾向: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增加、血浆凝血因子缺少以及循环血液中抗凝血物质只能加,均可导致出血或出血倾向。
皮肤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1、重点在于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
2、保持床单位平整网,被褥衣着软轻;
3、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
4、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
5、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6、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或温水拭浴降温;
7、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8、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静脉穿刺时,应避免用力拍打局部皮肤及揉擦局部,结扎压脉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
9、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
10、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局部血肿形成。
颅内出血的配合抢救措施:
1、体位: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2、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出呕吐物;
3、吸氧;
4、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静滴或静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地塞米松、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同时进行输血或成分输血;
5、停留尿管;
6、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瞳孔、尿量的变化,做好重病交接班。
护理措诊断及措施:
体温过高:
降温: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如有出血倾向病人禁用酒精或温水拭浴。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男:Hb <120g/L
女:Hb<110g/L
妊娠期妇女(婴儿、儿童):Hb<100g/L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皮肤黏膜苍白;
骨髓检查是贫血病因诊断的必要检查方法。
诊断贫血的重点和难点:查明病因,也是有效治疗和预后估计的前提和基础。
根治贫血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
缺铁性贫血(IDA) :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慢性失血。
口服铁剂的应用和指导:
1、铁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2、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服,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可服用Vc、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
3、口服液体铁剂时须用吸管,避免牙染黑;
4、服用铁剂期间,粪便会变黑,做好解释,消除病人顾虑;
5、强调要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或相关病变的发生;
6、铁剂不可空腹服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临床主要表现: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治疗:雄激素是目前治疗非重型(慢性)再障的常用药,治疗后6个月可见药物治疗的效果
护理:口腔感染的预防和肛周皮肤感染的预防P460——熟悉
白血病
主要表现: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或组织器官的浸润等
特征:外周血中出血形态各异、为数不等的幼稚细胞
分类:1、急性白血病: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 2、慢性白血病: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
化疗时注意:1、合理使用静脉:首选中心静脉置管,如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如果应用外周浅表静脉,尽量选择粗直的静脉。 2、静脉注射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注射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推注速度要慢,边推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药物输注完毕再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后拔针,以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3、联合化疗时,先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小的药物,再输注刺激性发疱性药物
PS:1、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主要由继发性感染导致的
2、慢性白血病最突出的体征是脾大
骨髓穿刺检查是急性白血病的必查项目和确诊的依据
化疗的2个阶段:1、诱导缓解 2、缓解后治疗
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1、停滞 2、回抽 3、评估 4、解毒 5、封闭 6、涂抹 7、冷敷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由于化学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CNSL,称为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