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2018自考护理学基础模拟试题(6)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2-20

  二、填空题

  1.休息的先决条件是(充足的睡眠 生理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放松)

  2.睡眠是由(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不同的时相构成。

  3.NREM第四期睡眠垂体前叶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有利于(体力)恢复。

  4.REM睡眠对(精神)和(情绪)上的平衡最为重要,且有利于(精力) 的恢复。

  5.(失眠)是睡眠失调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 睡眠中多醒 早醒)

  6.睡眠性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两种类型。

  7.常见的活动受限的原因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8.活动受限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造成(体位性低血压 深静脉血栓)

  9.长期卧床导致呼吸系统的两大合并症是(坠积性肺炎 二氧化碳潴留)

  10.肌肉训练的主要形式有(等长练习 等张练习)

  三、名词解释

  1.休息: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放松,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过程。

  2.睡眠 :睡眠是指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的不作出反应。

  3.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最大弧度

  4.ROM练习:ROM练习称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是指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5.等长练习: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而肌纤维不缩短,即肌肉的长度不变但张力增加,为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故又称静力练习

  6.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是肌纤维缩短,即肌肉长度改变而致肢体活动。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动力练习。

  四、简答题

  1.阐述休息与康复的关系。

  休息是疾病康复的必要手段。良好的休息有助于病人: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机体消耗,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机体康复

  2.整个睡眠周期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1. 睡眠周期是由不同的睡眠时相组成,并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即从清醒→NREM第一期→NREM第二期→NREM第三期→NREM第四期,睡眠程度逐渐加深,以后睡眠又逐渐转浅,从NREM第四期→NREM第三期→NREM第二期→REM期→NREM第二期睡眠,如此循环反复。每一睡眠周期大约60~120min,平均90min。成人平均每晚出现4~6个睡眠时相周期。在睡眠周期中进出REM期睡眠都需要经过NREM第二期,故称此期为“入门时相”。在睡眠时相周期的任何一阶段醒而复睡是,都需要从头开始依次经过各期。

  3.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1)对皮肤的影响:皮肤易受损或形成压疮。

  (2)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引起全身软弱无力、腰背痛、骨质疏松、关节僵硬或挛缩变形,手足废用等,严重的会导致运动系统功能的丧失。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和深静脉血栓。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导致坠积性肺炎和二氧化碳滞留两大合并症。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影响病人的食欲和排便,引起厌食、营养不良,便秘和粪便嵌塞。

  (6)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结石、感染等。

  (7)对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病人常出现焦虑、恐惧、失眠、自尊的改变等

  4.应从哪几方面对病人的活动进行指导。

  选择合适的卧位: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和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关节活动度;进行肌力训练。

  5.进行肌肉锻炼是应注意什么?

  (1)掌握适宜运动量和运动频度,使每次练习到达肌肉适度疲劳,每次练习后有适当间歇让肌肉充分复原。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不能一劳永逸。

  (2)肌肉练习效果与练习者的主观努力密切相关,须使病人充分理解、合作并使其掌握练习要领。要经常进行鼓励,及时显示练习效果以增强其信心。

  (3)肌力练习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疼痛不仅可以增加病人不适,而且也不能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4)强力肌力练习前后应作准备和放松运动。

  (5)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生压反应及增加心血管负荷的作用。有轻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病变使慎用肌力练习,有较严重心血管病变者忌作肌力练习。

  五、论述题

  王女士,30岁,因子宫肌瘤入院。入院后病人难以适应医院环境,对家中3岁儿子放心不下,时常牵挂,并担忧自身疾病。病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晚上难以入睡,入睡后又时常被夜间响声惊醒。病人感觉睡眠不佳,日间困倦、精神不振。请分析病人失眠的原因,并为病人制定一份促进睡眠的护理计划。

  1. 失眠的原因①心理因素:病人对家庭、自身疾病的担心引起焦虑不安,造成失眠。②环境因素:陌生的医院环境,环境的响声等。

  2. 创建良好的休息环境;满足病人的睡眠习惯,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合理使用药物;做好健康教育。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