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10)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2-21
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夏月感受暑热或暑湿之邪发病,至冬令,外寒搏动而触发,病多较严重。
2.是由暑热病邪或暑湿病邪郁伏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病势缠绵为特征。
3.夏月感受暑邪,郁伏于内,不即发病,至秋冬时令之邪诱发,为伏暑另一名。
4.一种攻下之法,因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故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夏月感受暑湿之邪即发病,至深秋霜降,复感时令之邪而发病,较冬月伏暑病情轻。
二填空题
1. 清泄少阳 分清湿热 蒿芩清胆汤
2. 气分 发斑
3. 清热化湿 枳实导滞汤
4. 生地 丹皮 赤芍 麦冬 杏仁 滑石
5. 清泄里热 透表
6. 少轻 重 重
7.猛 轻 邪已尽 邪未尽
三选择题
四鉴别题
1. 伏暑和暑温的鉴别要点是:一 、两者均为感受暑邪而致病,但暑温系感邪即发 ,发于正夏之时,为新感温病;伏暑则为感邪内伏,秋冬始发,属伏气温病。二、两者初起表现有明显不同,伏暑初起必表里同病,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胸闷心烦等证。暑温则以阳明气分里热为典型表现,见有壮热口渴汗多,苔黄脉洪大等证。三、伏暑以暑湿蕴育气分为特征,表现为寒热起伏,午后转甚,晨起得汗稍减二胸腹灼热不除,缠绵难解,暑温则传变较快,病情较急,易见营血热盛,窍闭动风,津气欲脱等危重证候。
2. 湿温多发于夏末秋初,而伏暑的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季。湿温初起以湿郁卫分,气分为特征,无明显的里热见症,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伏暑初起虽有表证,但以暑湿内蕴气分,或暑热内舍营分的里热证为明显。
五.问答题
1. 伏暑的病因是暑邪,即包括了暑热病邪和暑湿病邪两类。患者先感受暑邪,伏而不发 ,暑邪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正邪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正斗争的结果,有不病,即病、邪气隐伏过时而发三种可能。正盛邪轻,邪不敌正,邪退而不发病;正虚邪重,或正盛邪实,均可感邪即病;惟有邪气较微,正气较盛的情况下,邪微不足以致害,正气不足以抗邪外出,邪气得以潜藏,而不出现病状。但随着日的迁延,病邪断耗伤正气,加上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正邪双方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失去平衡,导致病变发生而病状显然于外 。总之,病邪因气虚而侵入人体,隐伏不发,进而耗损正气,降低了人体的防御机能,待秋,冬寒凉之气激发,便突然发动,这便是优暑的发病原理。
2. 病情的轻重与下列因素有关:
1) 与邪伏时间的长短相关。如吴鞠通说:“霜未降而发着稍轻,霜即降而发病着则重,冬日发病着尤重”
2) 与病发于气血部位有关。如俞根初说“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轻而浅,邪舍于营汤在血分者,病深而重。”
3. 伏暑的病机演变有以下三点:
1) 初发即见表里同病:伏暑必时令之邪所引发,故初病必兼卫分表证,或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2) 邪在气分:表证消失后,每多出现暑湿郁蒸少阳形如疟疾的见症。如传入中焦,可出现湿热困阻脾胃,或邪结肠腑证,其证治与暑湿,暑温大体相同。正如吴鞠通说“按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3) 邪舍营分;初起卫营同病,表证消失后营分病机的发展趋势与其他温病邪在营分基本相同。惟易见热在心营而下移小肠,热闭心包而血络淤滞等证。
4、1)有一定的经济界性,多发生于秋冬两季节。2)起病急骤,一病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的证见发热,心烦可,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的证见发热口干,心烦,舌赤,无苔等。初起均兼有恶寒表证。3)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程中若见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大便溏而不爽,此多湿热夹滞,邪热郁于肠胃之候,这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4)湿热流连气分阶段,可以郁发白PEI,若邪舍于营,热逼血分,亦可发斑。
5暑的治疗早期即以清里热为着眼点,虽有当令时邪触发而见表证,也应清泄里热为主,兼以透表。里证有在气在营之分,其气分兼表者,则宜解表清暑化湿;营分兼表者,则宜解表清营。如表邪已解须苦辛通降,导滞通便,疏通湿热积滞。若暑湿化燥深入营血,或内闭心包或热盛动血,或引动肝风等,其治法与一般温病邪入营血相同。
6伏暑邪结肠腑为湿热挟滞搏结之证,非阳明腑实证可比,故不宜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或咸寒软坚之法。若误投承气,以其行速,正气徒伤,湿热之邪仍然胶结不去,又本证为湿热夹滞肠道,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排除,故需要连续攻下,但所用之制剂宜轻,因势利导缓消渐散,不宜重剂猛攻,此所谓“轻法频下”临床常见下后不久,邪气复聚,热势又作,大便再见溏而不爽者,此时可再行轻剂消导,泄热下行,总以胃肠邪尽,湿热积滞之证消失为度。
六病案分析
诊断:伏暑
辨证:气营两燔
分析:初起有寒热,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症。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热,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苔褐根部黄腻舌质红绛,证属伏暑,系夏令感暑湿之气,至秋复加新凉而发。观其病程变化,苔由白腻转为黄褐,乃暑湿化燥之象。身热面赤芦根唇燥,渴喜凉饮,乃暑热在气分之证。舌质红绛则又为暑热伏于营分之证。乃是气营两燔。
治则:气营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