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章节练习题:第十二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7
中三、判断题
1、冲突都会产生消极的结果。(× )
2、自私的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损害。(× )
3、在社会两难情景中的个体,竞争行为将比合作行为产生更大的得益。( √)
4、个体对于是否遵从回报规范的现象是没有差异的。(× )
5、社会交换情景中的平衡者主要动机是使社会交换情景中涉及的所有个人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6、挽回面子是影响使用威胁的一个因素。(√ )
7、利用威胁将会损害冲突的解决。( √)
8、个人主义者—平衡者想尽可能地做得比别人好,但不想超过别人太多。( √)
9、回报规范仅适合于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10、报复的念头出现后不会持续过长的时间。( × )
11、协商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沟通方法。( √)
12、对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做小小的让步,因为不做让步会导致协商的破裂,而无条件合作也会受到对方的利用。( √)
13、边缘角色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只要做好对方的工作就可以。( × )
14、权威解决法可以直接消除引起冲突的原因。(× )
15、仲裁的中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四、名词解释
1.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2.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到该个体所了解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这里所有的结果的值指的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是象征性(符号性)体验到的结果。
3.社会两难情景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4.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现象。
5.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6.建设性冲突:凡是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
7.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