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7
中二、选择题
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名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 B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2、按(C)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A、认知评价 B、情感体验 C、行为倾向 D、功能特性
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一功能在发挥作用?( D )
A、顺应功能 B、认识功能 C、防御功能 D、调节功能
4、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 D )。
A、顺应功能 B、认识功能 C、防御功能 D、调节功能
5、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 B )。
A、态度具有社会性 B、态度具有具体性 C、态度具有协调性 D、态度具有认识功能
6、由P—O—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 C )理论。
A、功能 B、一致性 C、平衡 D、学习
7、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这种态度转变的方法是( B )。
A、参与活动法 B、登门拜访 C、全面宣传法 D、沟通信息法
8、沟通者的权威越强,则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 B )。
A、小 B、大 C、差 D、少
9、如果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或厂家自己推荐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夸耀它如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人们往往会怀疑,这是沟通者的什么特点在发挥作用?(B )
A、专长或权威 B、动机 C、个性特征 D、角色特征
10、在审判情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原告的“辩论”和被告的“辩论”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裁决,陪审团往往对原告的“辩论”的印象更为清晰,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称为( A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对比效应 D、同化效应
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 B )。
A、减弱 B、增长 C、转移 D、消失
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C)
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 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
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 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