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自考诊断学模拟试题(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22
中得神: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心的精气充足。动作自如,反应灵敏,两目精彩:肝肾精气充足。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脾肺精气充足。
少神:即神气不足。
临床表现:精神不抚,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
失神:即无神,精衷养入则失神。
临床表现:表情淡漠,面色无华,语言错乱,神志不清:心的精气衰败。两目晦暗,动作艰难,反应迟钝:肝肾精气俱衰。呼吸气微、形体羸瘦:肺脾之气虚衰。
假神: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为临终前的预兆。
多表现一般久病之人。其本以失神,突然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面色:常色和病色。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明亮润泽)含蓄(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不特别显露于外。
主色 :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故称为主色。
客色 :指人受季节、气候、情绪等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正常色泽变化。
病色:人在疾病状态下面部的异常色泽。
凡五色明亮润泽、含蓄不露者,称为善色 ,表明脏腑精气末衰,骨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至”。凡五色晦暗枯槁、真色暴露者,称为恶色 。
青色:为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外现于面部所致,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赤色:多为热盛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亦可见于虚阳浮越。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黄色:多由脾虚不运,气血不足,面部失荣,或湿邪内薀所致。主脾虚、湿证。
萎黄:面色淡黄而晦暗不泽者,多属脾骨气虚,气血不足。
黄疸:面、目、尿俱黄者。若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乃湿热熏蒸为患;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乃寒湿郁阻所致。
白色:多由气虚血少,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上充于面部络脉所致。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黑色:多因肾阳虚衰,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或肾精亏虚,面部失荣所致。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或一侧或两侧,可随吞咽移动。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
乳蛾:咽部红肿,疼痛明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高起,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脓汁易拭去。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
伪膜:又称假膜,咽部溃烂处上覆黄白色或灰白色膜。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司,常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属于实证。
金破不鸣:久病重病导致音哑或失音,多因肺肾精气虚衰,失于濡养所致,属于虚证。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错语:语言表述经常出错,错后自知,多因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肾精亏虚,髓海空虚所致。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可见于气血大伤,心神失养之虚证,也可见于痰浊蒙闭心窍之癫病。
狂言:笑骂狂言,不避亲疏,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行。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扰神所致。见于狂病和伤寒蓄血证。
哮:呼吸急促,喉间及肺部均可听到如鸣笛样声音。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喘:发病急骤,呼吸气粗,声高息涌,仰首目突,惟以呼出为快,形体壮实,脉实有力。
虚喘:发病徐缓,病程较长,喘声低微,息短不续,动则加剧。
主诉:指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寒热独见:指患者只感发热或只感怕冷的情况。包括但寒不热和但热不寒两种情况:
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无发热的症状,见于里寒证。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者,见于里热证。
壮热:指患者身发高热,持续不退,并伴有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者,属于里实热证,见于温病的气分阶段或伤寒的阳明阶段,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所致。
潮热:指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临床根据发热的特征和病机的不同,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下午3~5点)尤甚,伴见谵语,腹满,便秘等症,属于里实热证,见于伤寒阳明腑实证,因胃肠燥屎内结所致。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者。属湿热蕴结,见于湿温病。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的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两颧潮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症,属于阴虚火旺。
微热:指轻度发热,热势较低或仅仅是自觉发热者,主要有气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小儿夏季热。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者,见于半表半里证。临床有以下两种情况: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发无规律,常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症,见于伤寒少阳病。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是指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或一日一次,或两、三日一次,
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
自汗:日间汗出,动则尤甚,伴面白神疲,少气懒言,或有畏寒肢冷者称自汗,属气虚或阳虚。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伴见潮热,颧红者称盗汗,多因阴虚火旺所致。
大汗:是指汗出量多,津液大泄者,临床又有虚实之别:
若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伴见壮热不退,大渴引饮,脉象洪大者属里实热证。
因表邪入里内传,或风热内传,或脏腑热盛,致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
战汗:是指恶寒战栗而后汗出者,见于伤寒邪正剧争时,属于疾病的转折点。
胀痛:指疼痛带有胀闷感觉者,多为气滞疼痛的特点。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一般,是瘀血疼痛的特征之一。
窜痛: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者,或为气滞,或见于行痹。
固定疼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者为固定疼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也见于着痹。
冷痛:疼痛带有寒冷的感觉,痛而喜暖者,是寒证疼痛的特点。
灼痛:疼痛带有灼热的感觉,痛而喜凉者,是热证疼痛的特点。
隐痛:痛势较缓,尚可忍耐,绵绵不休者称隐痛,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空痛:疼痛带有空虚的感觉,是虚证疼痛的特点之一。
重痛:疼痛带有沉重的感觉,多因湿邪困阻所致。如头重痛如裹见于湿邪犯头;关节重痛,固定不移见于湿痹。此外,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难于忍受者,是实证疼痛的特点之一。
掣痛:指抽掣牵引疼痛。即一个部位疼痛,牵掣到另一部位也疼痛,又称引痛、彻痛,多因经脉失养或经脉阻滞所致,既可见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
闷痛:疼痛带有胀闷感觉者,为痰阻之象。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症状。
根据程度轻重的不同又有惊悸和怔忡之别。
惊悸:多因惊恐、恼怒而发,时发时止,病情轻,全身情况好。
怔忡: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不能自主。
常由内因所致,劳累即发,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
除中: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甚至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为中气衰败,脾胃之气将绝的危象,属“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完谷不化: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称为完谷不化。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所致的泄泻。
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五更泄:病人黎明前腹病作泻、泻后病减、腰膝酸冷者,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
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与三焦的气化失司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因肾阳不足,气不化水,或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或脾气虚弱,失于升清降浊所致者,多属虚证;若因湿热蕴结,或肺热气壅,或因瘀血结石阻塞而致者,多属实证。
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一息四至,闰以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寸关尺三部均可触及,沉取不绝。这些特点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胃亦称胃气。表现为脉位不浮不沉,脉率不快不慢,脉力不强不弱,脉形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有神:脉贵有神。脉神的特征归纳为: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脉之有根关系到肾。肾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身十二经脉全赖肾间动气之生发。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
斜飞脉:尚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按诊手法:触、摸、按、叩四法。
触法:医生以手指或手掌轻轻触摸病人局部皮肤的方法。
摸法:医生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的方法。 触法与摸法经常一并进行。通过触摸的检查,可以了解浅表组织有无异常以及病灶的大小、温度、硬度、移动度、波动感、压痛等情况。
按法:也称按压法,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用力按压,检查深部组织或肿块情况的方法。 触、摸、按压的区别表现在指力轻重不同,所达部位深浅有别。触者轻用力按皮肤,摸者稍用力达肌层,按者重指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的情况。
叩法:又称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扣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了解病变情况的检查方法。叩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直接叩击法:医生用手指直接叩击病人体表部位。
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掌平贴在病人体表,以右手叩击左手背,边叩边听取有无叩击音的异常,询问被叩击部位的感觉,以推测病情。
瘕聚:腹内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病属气分。
症积:凡肿块痛有定处,推之不移者,病属血分。
臌胀:腹部胀大,如鼓之状者。
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对称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若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臌;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臌。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
细脉(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较硬。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