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练习试题及答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21

  主要内容:1)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3)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5)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基本特点:1)在道德价值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2)在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3)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4)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5)在道德情感上,缺乏强烈的宗教情感。

  学习态度和方法: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一,批判继承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来进行的。二,弃糟取精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三,综合创新是强调在汲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时,还要注意汲取全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成果,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作为自己的伦理道德的食粮和原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四,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以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从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孔子人品与性格特点: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庸的风格。求实的态度、淡泊功利。

  孟子王道政治内容:发展了孔子思想,建立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提倡“王道”、“仁政”,出发点和目的在于“王天下”、“得天下”:一,人人有田宅;二,争取民心; 三,尊贤重士;四,施行教化。五,性善论。

  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有高尚的气节,2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大丈夫”的方法与内容,(1)持志养气。2)存心养性。3)动心忍性。4)反求诸己。5)知耻改过。

  荀子的人性论观点1提出“性恶”论的观点。2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4“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极大区别,但通过“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目的是一致的

  老子、庄子人性论观点1老子主张超善恶的、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

  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即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庄子则指出,圣人只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道家的后学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法家治国观点:韩非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依法治国的思想,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1实行法治。(法要统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要严。)2运用权术。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可望而不可及。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君主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独尊地位。3保持权势。权势为君主独揽。君主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法、术、势三者结合

  墨子“兼爱”1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2认为天下乱的原因在于人们自爱而不能相爱,亏人而利己。如果人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消除了人我之别,全心全意去爱别人,别人就会全心全意来报答我,如此一来,我虽不自爱,而天下人都来爱我,3“兼爱”是实实在在的利人实践活动。4“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兼爱”的基本要求。5实行“兼爱”方法,君主提倡。社会中要有一部分先觉者身体力行。建立宗教,尊天信鬼。

  儒家“父子之论”:孔子:一,敬养父母。 二,养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还要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 三,侍奉父母要无违于礼。 四,委婉地劝谏父母的过失。 五,善保己身,行正道。六,在父母去世之后,应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 一,父子之间要保持亲情。 二,不以廉害亲。三,不以天下俭其亲。四终身倾慕、亲依父母。五,事父母之难在于“养志”。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继志。

  儒家人伦关系的主要内容1)夫妻关系:婚姻是为了联结两个家庭的利益。婚姻是为了祭祀祖先。婚姻是为了生子继嗣。同宗同姓的男女不能结婚。男女不能自己做主结婚。2)父子关系。3)兄弟关系。1在乡党,以年长者为尊2长幼相处,应该遵从于礼3要把孝亲敬兄之心推广开来,施于整个天下,4)君臣之伦 1使臣以礼2尚贤使能3宽待百姓4公平无偏5则天无为。孔子:1以道事君2以忠敬事君3当君主有过失时,要敢干进行劝谏4“以惠养民,以义使民”。 孟子:君主1民为本,君为轻2君臣有义5朋友之伦。1与朋友相处要忠信2朋友之间,要相互责善3在物质方面尽自己之力来帮助朋友,患难与共。

  儒、墨、道、法人际关系和谐理论和观点1、儒家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来谐调社会人际关系。2、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3、道家“无为”有利于化合社会矛盾。4、法家“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

  古代人性论代表性观点:性善论孟子,“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人性之无分善恶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认为人性有善与恶两方面矛盾 ;性善恶混杂论杨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论董仲舒分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韩愈分上、中、下品人性。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