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章节复习题: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3

  4. 《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 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并善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 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 月28 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 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利用所谓“战时新闻管制”,普遍实行新闻检查,规定报纸杂志原稿送审,他们以此任意删改、扣压稿件。《新华日报》则采用多种方法畅行无阻 斗争。大开“天窗”、

  小开“天窗”…《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新华日报》善于利用矛盾。有利利用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把要发的稿件混在激烈的言论稿件中同时送审,让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机关自己造成“违检”事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华日报》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941年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全被禁止发表。1月18 日国民党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当天,《新华日报》排印两种版面,一个送检用以蒙混过关,另一个用来真正发行则刊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周恩来的两个题词。到了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新华日报》更不理会,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将一些稿件径直刊出,并拒绝了他们提出的“监印”报纸的无理要求,新闻检查当局束手无策。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垄断了新闻来源,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即使在重庆,采访活动也受到了蛮横的阻挠,对《新华日报》的投稿人也进行迫害,妄图从新闻来源上卡死《新华日报》。为了家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首先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重要文件以及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材料。其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特色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报纸写稿。第三,利用国民党、敌占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稿件。第四,做好新闻界统一战线工作,努力从其他同情和支持自己的报社那里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还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报社招收培养了一批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报丁,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懂得了《新华日报》的性质和作用,懂得了国民党为什么迫害《新华日报》,因此他们克服艰难困苦,冒着挨打被捕的危险,始终坚守发行岗位。在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不久,周恩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改进工作,诚恳欢迎党外人士批评,欢迎他们揭露报社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此,报上还增设了《团结》专页。 《新华副刊》更是整风改革的硕果,曾单独预订发行。《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三)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四)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5.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 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 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 传。这些挂出洋人旗号的报纸被称作“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 《导报》和《文汇报》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