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章节复习题: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3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18 世纪60 年代以后,英国利用统治印度的有利地位,在对华贸易竞争中,击败法国、荷兰等竞争对手,在各国对华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 50%。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尚无足够实力用武力叩开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仅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的侵略,还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出版的第 1个中文刊物,历史上第1份中文近代报刊。月刊。1815 年8 月创刊于马来半岛西部城市马六甲。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米怜主编,麦都思参加编辑,中国刻工梁发担任雕版和撰写部分稿件。雕版印刷,中国线装书式。出版后在南洋华侨聚居地区发行,少数传入中国境内。全部赠阅。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内容多以浅显中文诠释《圣经》,兼谈伦理道德和天文之类的科学知识,后期刊有少量评述政治时事的短文。宣传方式注意迎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与习惯,经常用附会儒学的方式阐述基督教义。文体多样,有论文、小品、对话、书信、诗、告帖等。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 1条消息《月食》即刊于该刊第 2期。初印 500份,后增至

  2000份。1821年停刊,共出7卷。

  1807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最马礼逊初马礼逊全力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并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以及编写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为了扩大宣传,马礼逊冒着杀头的危险,诱使中国出版商出版《新约》和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结识中国印刷工人蔡高、梁发并介绍他们入会。1813 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Wi11iam Mi1ne,1785—1822)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万国公报》是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又称《教会新报》)。1868年9 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周刊。1874年 9 月改名《万国公报》。1883年7 月,出至第750期休刊。1889年2 月复刊,仍称《万国公报》,改为月刊 ,册次另起。1907年12 月,出至第227期停刊。参加编辑的外国传教士有慕维廉、艾约瑟和李提摩太等人;中国人有沈毓桂、蔡尔康、范祎等人。初期以教徒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宗教为主。改名《万国公报》后,增加介绍西学等内容。1889年复刊后,成为 广学会(原称同文书会。1892年改用此名)的机关刊物。以上层官绅与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除继续宣传基督教义外,更注重刊登时论及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等译著,成为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在中日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登载鼓吹变革的时论明显增多,主张中国在外交上联英拒俄,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在内政上广辟商埠、筑路采矿、聘用洋员等。这些议论,对部分洋务派官吏和维新派人士产生过影响。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按照它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社会改良,以逐步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这一时期所刊重要译著,有林乐知的《中西关系论略》、《文学兴国策序》、《中东战纪本末》,李佳白的《新命论》、《中国宜以新学辅助旧学说》,李提摩太的《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 》、《新政策》等。《万国公报》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还涉及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安民新学”。1899年2~4月,曾刊登李提摩太节 译英人 B。基德的《社会进化论》, 题名《大同学》,是国内刊物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和《资本论》名字的文章,“马克思”这一译名,也是由此文首次使用的。此报1889年复刊时销数仅 1000份,1894年增至 4000份,1899年最高达38400份 ,是当 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后期影响趋小。

  《申报》创办于1872年4 月30 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 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

  《申报》曾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报纸,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的重要文献参考,全称是《申江新报》。1872年4 月30 日创刊。1949年5月27 日解放上海 后因历史原因停刊。前后办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美查于同治初年(1860 年代)其兄弟菲尔特利克〃美查来沪经营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约在1862年前后开办江苏药水厂。他的中国买办陈莘庚看到《上海新报》销路好,利 润高,便建议其办报。

  《申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1600 两白银创办,初由美国人美查、伍华德(C。Woodward)、普莱亚(B。Pryer)和麦基洛(J。Macki11op)4 人出资,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关于美查办申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其做生意不成,“思改业”。另外一种则是说由于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盈利颇丰,美查将多余资金拿来办报。 1872年4 月30 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早期申报在商业经营和本土化办报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外商投资的报纸,《申报》除了美查以外,经营和编辑人员均由中国人担任。甲午战争前,赵逸如、席裕祺先后负责经营,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黄式权先后任总主笔。为突出中国特色,将报纸取名为“申”。报纸也没有采用《上海新报》所采用西式直栏,而继续沿用符合当时读写习惯的书册式。因为编撰者都为中国传统文人,报纸的口味和风格都是中国式的。也很注重言论,每天头版都有评论文章。在新闻报道上也比较注重猎奇性强的社会新闻,创刊之初就公开征集“令人可惊可愕可喜”的来稿,刊登过很多谈神说鬼、志怪述异的新闻。也发表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的连续报道等。是年11月,出版《瀛寰琐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的出现。在业务经营上,《申报》并未采用进口白报纸,而用土产连史纸,虽然只能单面印刷,但大幅缩减了成本。(每份售价定为8 文/10 文[外埠],大大低于对手《上海新报》每份30文的售价)。同时在上海设了22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商号上门送报,雇用报童等措施提高销量。申报的本土化经营和商业措施,很快使得销量上升,4个月内就使销量从起初的600份上升到了3000份,只用了半年,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 1876年3 月3 日面向中下层读者群出版通俗副刊《民报》(周三刊),被认为是中国最 早的白话报纸。

  1882年10月,曾用电报传送北京顺天乡试的榜文,次日见报,引起轰动。

  1884年5 月8 日增办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旬刊),创设申昌书局并出 版《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进行多种经营。

  1899 年美查将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银10 万两,返回英国,

  《申报》事务由董事会主持。董事会中有一位中国人梁金池。改组后的报馆买办为席裕祺(原 买办赵逸如病故),主笔黄式权,英籍董事埃波诺特(E。O。Abufhnot)总揽馆务。

  1909年5月,该报华人买办席裕福出资7.5万购进《申报》。

  1912 年9 月,因经营不善,席将《申报》售予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和陈冷 五人。史量才任总经理,陈冷为总主笔,席裕福仍任经理(年余解职,由张竹平继任)。三年 后张謇等人相继退出,《申报》归史量才一人所有。史全面接手《申报》后,聘用张竹平担 任经理,在馆内设广告推广科和报纸推广科,大力拓展广告业务。1916 年,发行量达2 万 份。

  1918年斥资70余万兴建《申报》新大楼,又先后从国外购入新式印报机、制铜版机等 先进设备,使报馆在国内硬件设施方面首屈一指。同时由于在业务上的提高,《申报》蒸蒸 日上,利润逐年攀升,成为上海乃至国内大报。

  1922年,创刊五十周年时,申报发行量达到5万份。在国内时局混乱的情况下,《申报》 以政治态度保守着称,为在各种政治势力混战的局势下避免麻烦,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申报 采取少评论或是不评论的策略。

  1929 年冬,总主笔陈冷、经理张竹平等相继辞职,事业发展因人事变动面临危机。史 量才任用张蕴和继任总主笔,马荫良继任经理,同时酝酿改革。1931年1月,《申报》成立 总管理处,统辖一切馆务。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总务部主任,聘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 等民主派人事入馆,参与报纸改革。

  1932年11 月30 日,《申报月刊》发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提出在新闻和 广告编排、国内外通讯、《自由谈》副刊等12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此次改革在副刊《自由 谈》方面最为显著。《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的重要阵地,此次改 革,史量才撤换任12年主编的周瘦鹃,启用曾留学法国的青年黎烈文。黎烈文的主持下, 大量左翼作家(以鲁迅为代表)发表文章,时评紧扣时事,尖锐泼辣,风格多样,很受读者 欢迎。言论在《申报》的地位上升到重要地位。

  此外,《申报》还积极拓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从1932年到1933年12月,报馆相继创办 了流通图书馆、妇女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对不抵抗政策大肆抨击。此做法很快引起当局不满,1932年8 月,蒋介石下令“禁止邮送”《申报》。最后申报与政府达成妥协,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但拒绝了“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的条件。35天后,《申报》解禁。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工暗杀,震动全国,一时舆论哗然。史量才身亡后,《申 报》产业由其子史泳赓继承。《申报》言论又趋于保守。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