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公文选读》章节名词解释:官署上行文种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05

  1、奏记——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

  2、牒——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

  3、状——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

  4、状上——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

  5、过所——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

  6、呈状、呈——在封建社会是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

  7、详——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明清时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直接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详册——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二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 详文——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的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 长详——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 由详——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

  8、禀——清代由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

  9、核定——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须由师爷核稿。核稿时,通常要作文字修改。

  10、清稿——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交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

  11、判行——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

  12、红、白禀制度——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称“白禀”。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