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农业推广项目评价》章节习题:第四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2-12

  第四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行为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

  2.需要 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3.动机 是行为的直接力量,它是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4.行为激励 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5.感染 是指群体成员对某些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无意识及不自觉地感受与接受。

  二、填空

  1.农民 2.内在的需要 外来的刺激 3.行为 4.自我实现 5.协调 不协调 不相关 6.强化 弱化 方向引导 7.始发作用 导向作用 强化作用 .内在需要 外界刺激物或外界诱因 9.知识的改变 个人行为的改变 10.知识 意向 11.解冻 变化 冻结 12.增加动力 减少阻力 13.参与性 强迫性 14.政策 法律 经济 补贴 15.教育 培训 试验 示范 16.现实生产力

  三、简答

  1.目的性: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去采取一定的行为。

  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调节。

  差异性: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可塑性: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受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与影响,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2.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社交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一是农民需要——原动力。大多数农民都有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农民行为改变的力量源泉。

  二是市场需要——拉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农民有志于参与市场交易,进行商品生产。因此,市场需求拉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

  三是政策导向——推动力。农业生产关系国计民生,政府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制定相应政策来发展农业、发展农村,推动着农民行为的改变。

  4.①服从。遵守群体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是群体成员的义务。

  ②从众。群体对某些行为没有强制性要求,而又有多数成员在采用时,其他成员常常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③相容。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

  ④感染与模仿。在农民中,一种情绪或一种行为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产生连锁反应,以致形成大规模的行为反应。群体中自然领袖一般具有较大的感染作用。

  5.①强迫和强制使用权利,迫使某人做某事 ②交换 ③咨询 ④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态度 ⑤操纵 ⑥提供条件 ⑦提供服务 ⑧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6.①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 即以提高农民本身素质为主的策略。

  ②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 即变革社会环境或农民工作环境的策略。

  ③人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 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7.①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②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③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四、论述

  1. 根据行为产生模式,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人的行为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农民)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二是受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世界观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三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可以导致行为的不同。同时,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也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对人们行为具有直接支配意义的,则是人的需要和动机。

  2.⑴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⑵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 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推广实践,农民需要、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推动农业推广工作,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三大动力,其中农民需要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政策导向是推动力。农民需要是内在的动力,是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源泉,是内因。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是外来动力,是外因。市场需求是一种诱导力,它可以刺激农民萌生欲望,产生内在需要,进而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追求、兴趣直至采用;政府政策导向是一种辅助推动力,它可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使农民新技术更快更好地传播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