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公共政策》章节试题:第9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16
中8、试述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环境各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执行?
答:政策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1)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直接对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2)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执行人员是执行组织的主要元素,因而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执行人员的利益、心理、知识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执行系统的有效运行。
政策对象(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1)利益取向。
(2)文化心理因素。
(3)文化教育程度。
政策环境是指政策系统边界之外并和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所有事物。
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1)自然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子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因素 ,生物因素,宇宙因素 。
(2)社会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子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该系统以外由人们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它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政治环境: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公共政策执行的阶段性质和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影响着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执行沟通执行评估与监督。
政治生活的民主程度和政治稳定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运行状态。
国际政治环境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稳定和功能发挥。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最深层的环境,是公共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生产关系状况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主要指政策执行系统之外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等。
9、试述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矫正的对策。
答: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执行偏差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
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 。
(2)附加式政策执行
指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
(3)或缺式政策执行
即政策执行的不配套、不完备、不及时,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执行,而其余则被“遗忘”。
(4)替代式政策执行
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
(5)观望式政策执行
即政策执行主体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担心目标群体的抵抗、或因自身私利受损等原因,导致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对政策执行被动消极,左顾右盼。
(6)照搬式政策执行
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经过认真的政策学习与思考,不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变通。
(7)规避式政策执行
即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分工不合理,权责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如质如量完成 。
政策执行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
(1)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和需求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
(2)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也会导致执行偏差。
(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准备工作不够完善,如计划不周,投入不足等往往造成执行偏差
(4)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政策对象制定的。信息传播受阻,没有得到政策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政策执行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客观原因
(1)政策环境的变化,给政策执行增加了复杂性和困难。
(2)因目标群体的压力而导致执行偏差,是司空见惯的。
(3)国家或地方一定财政经费的拨付、物质设备供给和优秀人才的引进等是政策执行的有力保障。
(4)最后,由于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方法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也会导致对政策执行行为监督的缺位与乏力
偏差矫正的对策: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有利于明确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成因,加强政策变通和利益协调,消除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利益隔阂。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有利于相互理解和宽容,消除心理和思想方面的障碍,降低执行成本,有利于使政策内化为群众的信念和自觉行动;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提高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保证公共政策的正确执行。
(3)加强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建设。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10、为实行政策执行的优质高效,要构建和完善那些机制?
答: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公民参与机制;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是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信息非对称和沟通渠道受阻,都会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1.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
2.优化政策信息传播和反馈渠道,抓好政策信息宣传建设,提高政策信息的有效利用率。
公民参与机制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依法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享有真正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权力的重要渠道。
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关切度,也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进一步关注。
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我国公民参与执行监督的主要保障机制是行政契约制。充分体现民事自治和公民自主的参与精神,又有公共政策执行的行政性质,充分体现民事自治和公民自主的参与精神与主体意识,群策群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率。
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公民参与执行评估有利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公开化和有效性,有利于政策执行信息反馈的公开和及时,防止政策执行评估的“暗箱操作”和扭曲变形,防止政策执行结果的浮夸与失真。
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激励机制
尽可能在有限资源供给的范围内构建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防止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1)引入竞争机制 ;
(2)引入功绩制;
(3)创新职务晋升制 .
责任追究机制
政策执行主体依法定权力执行政策,是权、责、利的统一体,对政策执行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人格责任。
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
(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 (4)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5)完善《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制度,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监督机制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强化监督控制,加强廉政建设;
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应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
注意克服形式主义,不断增强监督实效;注意把监督工作与完善法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