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商品流通概论》试题及答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13

  三、不定向选择题(10*2=20)

  1、 库存调整的方式(缓冲库存、反应需求)P11

  2、 政府失灵的原因(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政治力学等现实因素、对市场失灵判断的困难、政策目标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介入手段的有效性)P129-130

  3、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商品交换形式(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P6-7

  4、 商品供求矛盾所表现的不平衡,在市场上具体表现为(交换空间上的差异、交换时间上的差异、供求数量上的差异、供求结构上的差异)不平衡

  5、 市场主体具备的特征有(经营性、营利性、独立性、国家核准)

  6、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即组织)

  7、 流通企业的构成要素分为(基础要素、组织要素、能力要素 )要素。

  8、 影响商品存储规模的因素有( )

  9、 直销手段有(直复营销、直接营销)P36

  10、选择渠道成员应考虑中间商的( 经营条件、能力、资信条件 )情况

  11、 备货形成由(集中、分散、分类、综合)方面构成P12-13

  12、流通功能中的辅助功能(流通金融、流通风险负担、市场信息传递、标准化) P20

  13、影响商品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动)

  14、市场结构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市场

  15、商业连锁经营的作用有(以大量分散的店铺中的销售来满足分散的需求、连锁总部统一进货和促销而得到规模利益、多店铺形成的大量销售力提高了进货中的谈判能力,进而自己策划商品,形成自由品牌)P88

  16、按商品存储性质和社会需要,商品存储的类型有() 5

  17、企业在投资选择流通方式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有(①目标市场的需求及特点、 ②市场的竞争状况、③流通企业经营要素的特点)或(①商圈人口的规模、 ②顾客购买频率、③商品和服务的用途、④价格的差别)到时候看选项选择。

  18、企业在选择投资渠道成员时,必须考虑目标市场状况,包括(潜在顾客数量、市场地理分布、商品销售量的大小、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竞争情况)

  19、商品流通调控主要方式包括(行政手段、信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20、目前我国流通领域正在使用的先进信用的主要实用技术主要包括(EDI 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补充库存、品类管理、交叉对接)P56 这个不太确定~

  四、简答题(6*4=24)

  1、简述后勤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48-55)特别关注P54 图4-5

  答:完全利用信息技术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的后勤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根本的区别: 概念:传统的物流管理是指按照市场要求,将商品从生产部门向消费部门转移的过程,主要活动集中于运输、库存管理、订单处理三个方面,同时又由保管、装卸、包装、信息处理等各种支援活动,但是传统的物流管理的活动限定在狭小的业务范围内,而且各活动相互分离、功能分割。 高度一体化的后勤系统指供应商、顾客、相关辅助机构共享必要信息,通过调整生产、销售、配送、库存、信息处理等计划,已达到物流畅通的物流管理系统。

  2、流通系列化衡量标准(P38-40) 答:流通系列化是指生产者在销售自己产品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销售者的合作以及销售中实现自己的政策而控制销售者并对其进行组织化的一系列行为。其衡量标准是:(1)限定作为交易对象的分销商人数;(2)限制分销商的独立性;(3)(4)对分销商各环节交易关系的制约向多种产品扩张。

  3、功能替换的几种方法(P71)

  答:方法大致有四种。在垂直关系中有两种:把流通机构的一部分功能转化给流通阶段前方的其他机构(前方功能替换);把流通机构的一部分功能转化给流通阶段后方的其他机构(后方功能替换)。水平关系中也有两种:某流通机构与同一阶段的其他机构共同行使功能;专业辅助机构替换功能(流通机构承担的一部 6 分功能外部化,转给运输、市场调查、信息处理、金融等专业公司)

  4、百货店相对于以往零售业的革新特征P87)

  答:1、取消了以往零售交易时在店中的价格交涉,以对任何消费者都平等定价、现金交易、自由退货,保证质量等条件进行销售

  2、具有按商品类别构成的部门组织,采取以部门为单位进货、管理和销售方式。

  3、把以选择购买品为中心的种类繁多的商品集中在一个建筑物中经营,消费者可以在一次购物中对各种商品进行比较购买。

  5、广义的限制竞争行为包括哪些情形。(p137-138)

  答:1、卡特尔和纵向约束力(联合行为); 2、交易性歧视待遇; 3、掠夺性定价; 4、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 5、强制交易

  6、 为什么说在商品市场中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答:因为平衡只是一种趋势,是在严格假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这种假定剔除了很多次要因素。可是在现实中,次要因素是存在的,不能被剔除的,它们也许不能根本的改变供求平衡的模型,但可以影响该模型的位置和形状,但受主要因素所决定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商品的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该模型中只有两个变量P 价格和Q 产量,也就是说,该模型中只考虑了最主要的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对于均衡点的确定是决定性的。但现实中还存在这其他变量,比如收入水平的变动会影响需求曲线的位置。所以,绝对不平衡是指考虑到现实因素,均衡点会偏离理论上的位置,这是肯定的。但根据供求理论会从偏离的位置向均衡点运动。因此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平衡。

  7.简述交换中货币与商业的不同作用。(P7)

  答:货币和商业都是把分散交换变成集中交换,所以在交易形式上,两者的作用 7 是相同的。但其作用的内容却是大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货币都是作为交换手段而存在的,它使交易形式变得集中,但这都是从每个交换当事者的角度出发的。而商业却能准确地为全社会提供顺利的交换。商业与货币根本的不同在于减少了搜寻时间。商业超越了货币的界限,为交换而进行卖者和买者的必要的信息整理。如果前提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体而存在,那么商业的社会作用就更明显了。

  8.简述寡占市场中使用推式战略市场的必要性。(P66--67)

  答:无论商业者如何中立地经营各品牌,如果消费者的事前销售是完全的,消费者找不到指明购买的品牌,就会去其他的商业者那里寻找。这样,商业者就成了单纯交付已实现预售的产品的机构了。即使具有社会性,其意义也是极其有限的。 然而事实上,事前销售并没进行到如此完全的地步。第一,消费者即使偏好于特定的品牌,但却很少有根本不可能用其他品牌代替的情况。品牌偏好,并不是非此不用。 第二,消费者对品牌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尽管可能熟知某一时点特定产品的所有品牌。但由于新的品牌会不断出现,消费者不可能随时都掌握信息。 产品在得到商业者的协助下进行销售的战略叫做推式战略。尽管有了吸引效果,但推式战略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更准确的说,商业者的转售购入按品牌统一进行,使推式战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9.简述零售目标的5RS.(P84)

  答:零售商的确是在营利流通渠道的末端,为商品的价值实现付出最后的努力。其具体活动可大致分为进货和销售。进货和销售通常由 5RS 构成。即零售活动的目标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以适当的价格,提供适当量的适当商品”: “适当的商品”是指满足各类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种类、品牌、颜色、尺寸、样式等; “适当的价格”是指具有能够引诱目标顾客的魅力,又能确保投资利益的价格; “适当的量”是指给予消费者购买时的各种不同的选择机会; “适当的时间”以能否在消费者想购买的时间提供商品来判断,营业时间和休业天数,都是重要的条件; “适当的场所”由店铺选址、商品构成、店铺设备、陈列比率来决定。零售竞争非常重视空间要素。 8

  11.简述零售竞争的特征。(P96)

  答:零售店铺间的竞争有两个主要特点: 1) 竞争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这是因为从购物起点到各店铺的距离对消费者选择零售店有重大的影响。某零售店的销售额,是受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购物人数及其起点分布的严格限制的。但以零售店的顾客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意味着零售店铺间的竞争也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 2) 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的流通服务及其条件是多方面的,因此,零售点之间的竞争是多元的。

  五、论述题(14*1=14)

  一、论述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条件?以及流通中市场失灵的原因?

  1. 市场参加者的行为标准,作为卖者的生产者,其远期行为是以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而作为买者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来行动,对同样的商品要选择便宜的。但个别行为并不一定总是满足这一条件,这种偏离必须是在总体假定所允许的范围内。 2. 买者的独立性,当买者与特定的卖者紧密结合时,市场机制便不能正常运转。 3. 信息的完全性,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在决策是必须要掌握关于市场竞争状态,和相互行为的正确信息。 4. 决策与行为的易变性。生产者即使发现了更好的获利机会,如果存在改变障碍,那就不得不维持现状。 流通中的市场失灵的原因: 1. 竞争秩序和竞争规则的原因,因为整体的效率有赖于流通领域的内部竞争,但是有时人们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来躲避竞争。 2. 适应速度的问题,有时候市场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 3. 市场的外部目的性。有效的市场机制能很好的处理交换,但会引起一些其他放卖弄的困难,但是市场交换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简单的交换。

  二、 简述零售之轮理论以及真空地带理论各自内容以及优缺点。

  零售之轮理论:新的零售业态在很大情况下是以地服务低费用的营业革新以及经营方法,来实现底价格并以此为招牌进入市场。但是在之后的竞争中肯定会逐步升格为高服务,高费用,高利润,改价格的业态,结果是在生出低服务,低费用,低利润低价格的新业态进入机会。 缺点:在一些国家出现了一些该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超市和现代化商店主要是面向向中高层收入,以高价格导入,另外在美国,家外购物中心,也是以中高层收入为对象,以高价格开始,便利店也是以高价格出现的, 真空地带理论: 从零售店之间的竞争,这一角度出发,来讨论有关价格与其他零售组合要素关系的零售业发展变化,不同的商店提供不同的服务,集中服务越多价格越高,与此同时,顾客对各种销售业态形成偏好,同时形成该行业顾客集团的偏好分布。有提供地服务地价格的,也有提供高价格高服务的,同时也有中间层次的,但是两边的零售商为了拥有更多的顾客群,就会向中间靠拢,总之,,新业态从消费者偏好分布的两端加入,受业态内竞争的压力,被挤向偏好分布的中心,两端形成真空地带,这种真空地带的存在,又为新的提供进入机会。 缺点: 1.消费者接受新业态的原因不明确。 2.忽视了原有业态的反应。 3.对零售竞争环境考虑不足, 4.能进行低价格低毛利革新的源泉不明确。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