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中国饮食文化》章节试题:第6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05

  论述题

  1.论述中西饮食观念差异(20分)

  “泛食主义”与“食用主义”的差异。(2分)

  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饮食,在国人心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精神世界挂钩。(3分)

  而在西方人眼中,“吃”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他们更多看中的食物可以提供的营养及那能量。可见比起中国的“吃”,西方的吃只是停留在生存交际方面,没有赋予更多样而深远的含义。(2分)

  “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2分)

  中国人受儒道两教长期的影响,追求“仁”“爱”,想要创造的是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在宴饮时,中国人也喜欢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敬酒聊天,欢声不绝于耳,而且共同享受桌上的菜肴。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3分)

  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性的发展,他们的主导价值观,相对中国的而言,是“个体主义”。他们吃饭的时候,多数是每人各有一小份食物,不是像中国人一样从桌上的大盘里夹菜喝汤,而且一般是和坐在隔壁的人说话,声音较小,不似中国式的满桌交谈。结伴出去吃饭是也是AA制。(2分)

  “讲排场”对”随意简单” (2分)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加之中国人好面子,就会觉得请客关乎面子问题,讲究排场是必要的。一般正式的宴请时要上七八道大菜,不包括之前的零嘴及收尾时的甜点汤饮在内。菜色越多,品质越好,就越是显示出主人的好客及身份。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食物是吃不完的(2分)

  而西方人没有这样的面子观念。他们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2分)

  2.结合现实,谈谈中西方饮食内容上的差异(20分)

  中国饮食“求精美”,而西方更侧重于“营养重均衡”。(3分)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见中国人极重视食物的口味。中华料理内容丰富,有诸多菜系及流派,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为代表(2分)。可见,国人对料理有“精”的追求。孔子也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是人们对食材精品意识的体现。同时,还要色香味俱全,这是“美”的要求。国人在追求味蕾的满足的同时也重视对才的外观及颜色的搭配效果(2分)。

  比起重精美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更讲究营养均衡。西方人对食物的味的要求没有很高,在他们看来,饮食是为了生存及健康。他们注重的是食物中维生素,蛋白质,卡路里等的含量(2分)。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食品上都有明确表明歌成分及其比重,在菜单上也会标注菜肴的成分及重量。我们吃的自助餐中,就会表明牛排的分量。他们在下厨时常用有刻度的量杯,秤等厨房用具来对食材的量进行度量。西方人基本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在吃上面(2分)。

  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3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2分)。

  (与现实结合程度4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