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习题:第3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22

  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二)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三)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 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领导群众夺取胜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从而指出.《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依靠群众,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归根结底,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 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 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 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 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 形式和规 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 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 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 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 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 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 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5.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 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 我国的生 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 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 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 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 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