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习题:第1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22

  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3)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面对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政府作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作出的政策及适合我国国情,又可疑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作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 ,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另外,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2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 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 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 GDP 进入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 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 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 的良性发 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 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 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 GDP 进入 1000-3000 美元时期,一方面 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 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 黄金 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 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 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 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 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 GDP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 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 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 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 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 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 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 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 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