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练习题(10)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3-06

  自学考试《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练习题(10)

  1、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2、据你的观察,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2、据你的观察,初中生品德发展有哪些特点?

  品德发展到初中阶段使初中生即含有小学儿童的某些道德观念,又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即出现伦理道德的萌芽,但是这种初步的伦理道德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的动荡性。少年期的品德发展处于一种内在的矛盾状态,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促使个体的道德水平由小学阶段低层次的协调性向更高层次的成熟性、稳定性迈进。因此,初中阶段是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1)伦理道德的萌芽。在少年期的品德中,伦理道德开始占优势,主要表现为开始具有某部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这种高层次道德观念的产生与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2)品德心理的动荡性。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他们的品德心理也表现出动荡、反复和两极分化的特点。

  1)在道德观念方面,他们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增强,但与其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是,这种道德观念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性,需要经验的支持。

  2)初中生的道德动机日渐信念化和理想化,但又存在着易变性和敏感性,即容易发生情境性、即时性的改变。

  3)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其情绪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但还远不如成人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这就使得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也表现出丰富而强烈,但却冲动、偏激的特点。

  4)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意志及自制力逐步形成,他们渴望并有信心独立自主地做好事,但人格的幼稚性、思维的片面性及社会经验的缺乏又会使这种道德意志相当脆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抗诱惑的能力不强。

  5)正是由于上述道德意志和自制力的不稳定性,初中生的道德行为往往与其自身愿望不符,出现一定的知行脱节。

  以动荡性来概括初中生的品德心理,足见其品德发展中表现出的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并存、内部矛盾多而复杂、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等特点。这也说明,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危险”时期。

  总之,个体在初中阶段经历了品德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儿童打破小学阶段低水平协调性品德的平衡,经过反复动荡向青年初期高水平的成熟性品德转化

自考真题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