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章节试题:第8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01

  三、判断题 (正确的在( )中打“ Ö ”,错误的打“×”)

  1.通过听一堂课我们就可以直接对一位老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做出全面判断。( )

  2.陈述、指导和展示行为都是以言语为媒介的教学行为。( )

  3.教师参与讨论的目的更多是为学生提供确切的结论,以免讨论走偏。( )

  4.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是不拘泥于形式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信息都可。( )

  5.如果某一教师的教学总是有效的,就可以判断他的每一具体行为都是有效的。( )

  6.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引发正式学习,尽力避免非正式学习的行为。( )

  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

  8.教师的主导性指导通常在复习旧知识时使用。( )

  9 .展示行为通常需要与其他教学行为相配合使用。( )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教学行为?

  2.教学行为与有效教学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3.从学生参与角度看,有效提问具有哪些特征?

  4.在运用讨论行为时,教师应当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行为

  2.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3.社会行动

  4.效率、效果、效益

  5.既往学术交流,既往情感交流

  6.开放性、情感性、整体性、情境性

  7.情境性

  8.问题的质量、学生参与的水平

  9.补充

  10.针对性、即时性、阶段性、较少的评价意义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行为担负着改造主观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激活并主导着教学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中介,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以教学行为的多样化为前提条件。

  2.教学行为与有效教学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有效教学行为与教学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行为是描述性概念,表征的是“实际怎样”的问题;而有效教学行为是规范性概念,它确定的是教师个体“应该怎样行为”的问题,要经过人的价值判断,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有效的。有效教学行为是对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它不仅能够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连结成一个整体,而且可以使这个整体表现出流畅、有序、富于艺术美的特征。

  3.从学生参与角度看,有效提问具有哪些特征?

  从学生参与质量的角度看,有效的提问应具备的特征为:

  第一,提问后进行恰当的等待。对于较低水平的问题,教师给出的等待时间应在一秒钟或以下,对于较高水平的问题教师等待时间从 1 秒增加 3 - 5 秒。

  第二,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合适的问题和数量相当的回答机会。教师常常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只提问优秀学生的倾向,当教师打破这一模式倾向时,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提高,课堂中的纪律问题也相应减少。

  第三,有效的提问针对全体学生。问题提出时让全班学生共同思考,避免问题与被叫答的学生同时呈现;避免将提问作为惩罚性的手段,或作为对“差生”的“恩赐”。

  第四,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一堆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当学生很投入地思考和回答一个问题时很难有精力记住并思考其他问题,常常忘记其他问题,降低了提问效率。

  第五,提问与反馈结合。提问不与反馈结合其价值将降低,无论学生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缄默都会引起学生的胡乱猜测,导致其思维的混乱。

  第六,鼓励学生对当前问题及其答案的精确性进行挑战。有时学生没有任何问题不仅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学生可能只是“记住”而没有理解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质疑和挑战恰恰是其思维积极参与的表现。

  4.在运用讨论行为时,教师应当注意什么?

  在维持讨论时,教师应做到:

  第一,不轻易下结论。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仲裁者的形象出现,不能依靠自己的权力来控制、独断讨论或者随意中止讨论。第二,避免制造和确证发言的强弱顺序。在讨论之初就与学生共同制定讨论的规则,并允许和鼓励学生向自己进行挑战和质疑。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能力不高但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控制讨论,或缺乏自信的人沉默不语。第三,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无效的讨论常常在不同的层面使用同一概念,导致思维的混乱,出现所谓“语义的分歧”。

  深化讨论是帮助学生摆脱假相的困扰,教师应该做到:

  第一,对讨论活动进行引导和定向。讨论的使用有范围,在没有形成讨论的规则和常规以及教师对学生认识不清时,需要大量的言语行为来引导讨论的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容易出现离题现象,教师要通过适时的提醒和监控将学生的思维规范在讨论的范围之中,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对新异观点公正、无差别的对待。能够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正确的分析,给予学生自我辩护的机会,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某种观点明显的倾向性,力求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获得正确的结果。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