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9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14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P310)

  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强制阶段(0-6岁),这时儿童不理解纪律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靠强制来约束。积极强制是成人运用语言、目光等对儿童的心理压力使之遵守纪律。消极强制也即体罚,尽量少用。

  (2)强化阶段(6-9岁),此时儿童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能理解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可以采用强化的方式。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班级或学校的评比和奖励都是有效的强化物。

  (3)遵从集体阶段(9-16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看重集体荣誉,可以利用集体作为强化手段,用集体要求和集体荣誉来约束其行为。

  (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此时学生认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并把行为责任转向个人,理解了约束的必要性,开始学会自我管理。

  (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这是纪律约束的最高级阶段。群体成员自主地共同制定规范,把内部要求外化,遵从纪律完全是自觉的。

  2、简述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动机有哪些?(P312)

  诱发学生破坏纪律行为的直接原因形形色色,心理学家贝勒将学生问题行为动机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因厌烦而追求刺激;

  (2)因挫折或紧张而发泄或逃避;

  (3)寻求注意、承认和地位。

  3、如何解决纪律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一个是解决班级群体的纪律问题)(P314)

  纪律问题可分为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和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应当区别对待。

  解决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

  (2)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

  (3)善于奖励,不迷信惩罚。

  (4)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工作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假手家长。

  解决班级群体的纪律问题要从群体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

  (2)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

  (3)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

  4、简述集体的心理过程。

  (1)集体目标具有社会意义。

  (2)有在集体目标指导下的凝聚力。

  (3)有效中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同志关系。

  (4)体现民主—集中精神。

  (5)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5、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的条件。(P288)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增加互相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等。

  产生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他人在场的外在刺激分散和干扰了个人对活动的精力集中。

  什么情况下发生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情况下发生社会阻抑作用?研究表明,这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个人技能熟练的程度。在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体有助长作用。但即使在简单的活动中,也只有在个体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活动的技能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助长作用,否则也有阻抑作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