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7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14

  二、简答题

  1、用隐喻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时可采用的两种教学模式。

  戈登的隐喻训练法包括用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和强迫冲突等具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的应用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让学生以一种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旧问题、旧观点;另一种是让学生把新的、不熟悉的观点变成熟悉的观点。

  2、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是什么?(P201)

  (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

  (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3、简述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内容。

  试误说是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学说,是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它揭示了问题解决过程是建立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正确联结,而联结建立则需经过尝试错误的方式。

  三、论述题

  1、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可归纳为客观的课题本身的因素和解题者的个人因素。

  课题因素:

  (1)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会对寻求解题方法起到启发或干扰作用。

  (2)问题的具体性。问题越具体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中提供的信息的多少。过多的信息会扰乱正确思维线索;信息太少,又不足以提供寻求解题的线索。

  个人因素:

  (1)功能固着。当问题解决涉及改变某件制品的用途时,思维常被制品的惯常用途所束缚,因百会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作用。

  (2)反应定势。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受习惯的有效解题方法的影响。习惯的解题方法对解决当前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

  (3)知识储备。一般来说,知识储备越多,越有组织,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智慧水平。智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如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认知方式上的依存性和独立性以及思维的冲动性和反省性,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6)个性特征。个人的动机、气质和人格特征都与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中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一定要有优秀的个性特征作保证。解决问题应被看做是整个人的统一活动的结果。

  2、如何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中很难的问题,它不像知识的传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去完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较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至少有三方面问题:

  (1)首先是有关解决问题最基本条件的培养和储备;

  A、熟悉有关课题的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法。对有关课题的知识越多、越结构化,对解决问题越有帮助。除具备相应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该学科特有的逻辑推理方法和解题策略。

  B、需要认知方面决定因素的培养。这涉及一般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特殊原则,等等。

  C、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人格特性的培养,如一定强度的内驱力、焦虑、坚持性和挫折耐力等。

  (2)其次要结合各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训练;

  (3)最后,应有较为特殊的长期而深入的训练程序。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