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4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14
中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4章
第四章 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选择题
1、知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和表象。小学生的概念是和表象联系在一起的。
2、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概念是用符号来表达的。
3、概念的质和量与小学生的表象的质和量有关;概念是用词和词组来表示的。在小学生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语言。
4、概念的结构: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概念实例。
5、概念的一般属性:可学性、可用性、明晰性、一般性、动力性。
(1)可学性:是指概念的难易程度;
(2)可用性:是指在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
(3)明晰性:是指界定的关键属性是否明确;
(4)一般性:是指概念范畴概括的范围;
(5)动力性:是指某一个概念获得后对其他概念获得的促进作用。
6、概念分类:
(1)概念的抽象程度:初级、二级概念;(奥苏伯尔提出)
(2)概念的关键属性结合方式:合言(皮衣)、选言(艺术家)、关系概念(高低、比值);
(3)概念的获得方式;具体、定义概念;
(4)定义的严格程度:科学、日常概念;
7、概念学习: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8、概念形成三个阶段:抽象化阶段、类化阶段(儿童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辨别。
9、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10、四种假设考验策略:同时性扫描策略;继时性扫描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博弈性聚焦策略。
11、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发现学习;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接受学习。
12、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奥苏伯尔;概念同化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新的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13、奥苏伯尔三种概念同化模式:类属性同化(下位学习)、总括性同化(上位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简答P100)。
(1)类属性同化:原有观念的概括和统摄水平高于新学习的概念。两种形式:
A、派生类属学习(新学习的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即上位概念的一个特例),如,原有概念“猛兽”,现学习了“黑熊”; 派生类属学习也叫派生的下位学习。
B、关系类属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之间只有相关关系),如,已获得“保护能源”是爱国行为,现学习保护历史亦是。
(2)总括性同化:新概念在概括和统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概念。
14、概念学习发展水平:具体水平、认同水平、分类水平(“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学习)、规范水平学习。